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回复投资者询问金凤科技(002202)和轻纺城(600790) (2008-05-17)
  • 回复咨询600460 (2006-05-08)
  • 回复zjgzh (2006-05-05)
  • 回复zlpzb (2006-05-05)
  • 回复张东成咨询580000、600328和000718三个股? (2006-05-05)
  • 回复caihua咨询之个股 (2006-04-22)
  • zhuan shi来信 (2006-04-22)
  • 答复nick咨询000930 (2006-04-20)
  • 再度回复bz600555询问580995 (2006-04-20)
  • 答复bz600555询问600970 (2006-04-19)
  • 新一代手机技术完全解读:什么是3G (2005-11-01)
  • 成功的捷径是成熟完善自己 (2005-10-11)
  • 技术过硬心理才能过关 (2005-08-12)
  • 权证的基本知识 (2005-08-10)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读者来信 >> 公开信

    《英雄不问出处》

    2004-07-05 08:47



      作者:白云帆  整理人:白云帆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也在加快。以前国外留学归国人员(社会上一般称“海归”)一直是人才市场上的抢手货,但近两年来,形势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归国潮”面前,许多曾怀抱“镀金梦”的留学生发现,“海归”已不再是职场上“板上钉钉”的抢手人才了,“海归”在人才市场上失意的故事不绝于耳。我们认为,“海归派”在国内人才市场由“热”转“冷”的现象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

      客观方面是国内人才市场日趋成熟。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人才市场的不成熟,人才观念、人才评价标准以及人才定价机制等的不完善甚至扭曲,单纯以学历或者以是否有海外学习经历为依据来界定人才的现象很普遍。加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造成了“喝过洋墨水的”好念经的就业局面,不管什么样的“海归”都会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高级人才,应该享受优厚待遇,上至中央下到各级地方政府、从国有大型企业到民营企业大都制定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海归”。而随着近年来“海归”人数的不断增多以及人才市场的渐趋成熟,原先笼罩在“海归”头上的“神秘光环”正逐渐散去,“海归”不可避免的开始了价值回归。繁华褪尽,人才市场迎来了一个“英雄何需问出处”的年代,用人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能否为企业创造效益。至于是否具有留学背景,拿的是洋文凭还是土文凭,并不重要。无论你是“海归”还是“土鳖”,能力已成为职场上的惟一角逐力量。在各式各样的招聘广告中,类似“有海外留学经历优先”等词语越来越少了。前不久,“北京留学人员招聘会”对“海归”人员做了严格的定义,制定了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只有认证通过者才能进入会场,而很多前来参会的“海归”因为资格不够而被挡在了大门外,只能望会兴叹。不仅在北京,去年上海市也有7000多名“海归”人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已经有人预言:一个土、洋高级人才争夺六、七千元月薪的时代在上海已经悄悄开始。这样的事情在几年前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主观原因是“海归”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回顾历史,自西学东渐以来,“海归派”代有其人。中国一代又一代留学生归国的过程,是不断地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是从“夜郎自大”到“睁眼看世界”的过程,是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的过程,从而是为古老的中国注入了新活力的过程。毫无疑问,“海归派”对中国改革开放与学术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理性地讲,“海归”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在国内外的工作经验,又有着较好学历背景的“海归”。第二类是学历背景较好,但没有专业工作经历的“海归”。第三类就是高价买“洋文凭”的“海归”。主要是一些原本在国内学习成绩并不好的学生通过高价获取“洋文凭”后归国者。这个群体本身素质差异较大,能力良莠不齐,大部分人在能力上明显不如本土的优秀人才。随着国外教育机构大门的敞开,以及家庭收入的提高,第三类“海归”的数量将明显增多,可能成为“海归”的主流。目前,国内人才市场上第一、二类“海归”并没有出现过剩,仍属市场的稀缺人才。真正出现过剩或遭冷落的基本上是第三类“海归”。这类所谓的“海归”既缺乏过硬的知识与技术,又没有实际工作经历,对国内国外市场的了解也基本上是空白,他们惟一的长处就是外语水平高一点,加之在“海归”光环的笼罩下,他们的生活、工作、观念等方面很难“回乡随俗”。因此,在越来越开放与越来越成熟的中国人才市场上,等待这类“海归”的见面礼可能是生物界的基本法则———优胜劣汰,他们将不可避免地和本土大学生一起在求职场上展开激烈竞争。如果他们能把自身放回内地同等水平,把自身价值放在市场上去衡量,在市场中成长与增值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不过,少数“海归”遭冷落并不会动摇大部分海外留学生回国报效祖国的信念。因为能否找到高薪并不能完全反映留学的价值,留学的价值需要通过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显现出来。古代阿拉伯人到希腊留学,不是为了享受雅典的物质生活,唐代的日本人来中国留学,也不是为了分享长安的繁华。负笈出国,是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强盛进步,最终能走向世界。“海归”人士有着强烈的抱负,因此,学成归来是很自然的选择。

      长期以来,不管是学术界还是社会上在人才观念上向来有“海归派”与“本土派”之争,要真正对“海归”和“土鳖”作一番比较和评价并不容易,大体上只能这样说,二者之间至少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无论哪个时代,在本国学成者或从国外学成归来者,大多是以爱国之心报效祖国,同时也发展自我;其二,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固然有文凭的国别、级别等衡量指标,但最终还是应看其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应着眼和立足于观察、分析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正因为如此,应把“海归派”和“本土派”统一起来,相信只要是人才必然有用武之地。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36,134,958, 栏目计数: 722,304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