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 胡萍;姜巍〗
一个城市的房产,通常因地段差异而价格悬殊----几十万与几百万元之间的落差,在一砖一瓦砌起的房屋本身,体现得相当有限,但在地段上表现得却很明显。马克思论述的"级差地租"在这里同样鲜活地存在着。不同的是,我们的购房者"千金"买地段的钱掷下去,得到的只是70年的享受权利,计算起来实在昂贵得很。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商品房这一概念开始进入市民生活。房屋逐步私有化,而土地的使用权最多只有70年。于是,土地与房产分离的矛盾,渐趋激烈。按照有关专家的估算,目前我国房产私有率已经高达70%。70年后,人们拥有的房屋,一旦失去土地的支撑,其财产权如何得以保障?到那时,如果土地被挪作他用,他们是不是就成了今天的"动迁户"?70年之内,如果因城市发展需要拆迁,政府如何在拆迁费上体现购房者当初在土地使用权上的投资?土地升值究竟与普通购房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虽然接受采访的专家都乐观地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但由于其涉及面广,处理起来情况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范围的矛盾冲突,可以说这是未来房地产市场上的一颗"地雷"。
从记者的调查采访来看,主管部门和房地产商早就看到了这颗"地雷",但出于种种原因,他们大多对此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因此,购房者大多对此知之甚少。也难怪,一套房子买下来,为防上当必须要弄清楚的东西太多,早已精疲力竭,哪有心思去琢磨70年以后的事情?但是有些人不这么想。商品房出现至今已经十多年过去了,最早的商品房拥有者的土地使用权,已经只剩下50年了。甚至不到50年,他们的房子因为破旧,或者城市规划的改变----国内一些城市一任领导一个规划,已经让老百姓深受其苦----就有可能面临拆迁。至少按照目前的政策,动迁户还不能就未用完的土地使用权得到补偿。随着时间的推移,抱有这种担心的人将越来越多,这颗"地雷"的威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这种忧虑虽然不至于破坏社会的稳定,但对于人们安居乐业也是决无裨益的。在法治社会,人们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是因为他们对未来充满稳定乐观的预期。他们可以明确知道,自己创造的财富,不会因为政策的不确定或者变动而忽然蒸发,这样他们才能安心地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人们提供能够产生这种稳定乐观预期的政策环境,无疑就是政府部门的职责。"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对于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贻害无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房地产市场这颗"地雷"早一日确定"拆除"的方法,便早一日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