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超2000元!“龙茅”暴跌 业内人士:生肖酒缺乏炒作动力 (2024-01-11)
  • 10天翻倍!长白山紧急提示风险 (2024-01-11)
  • 造纸行业旺季需求生变 业内预期四季度有望迎来上行拐点 (2022-09-08)
  • MSCI大动作!新纳入33只!“盲盒第一股”入场 富临精工、滴滴ADR遭剔除 (2022-05-13)
  • 厦门A股上市公司2021年“成绩单”出炉 63家上市厦企总营收破2万亿 (2022-05-05)
  • 密集释放利好!一大波公司发布回购、增持计划 (2022-05-05)
  • 沪市主板公司2021年实现净利润4.04万亿元 近1.48万亿元现金分红创历史新高 (2022-05-03)
  • 这21家公司净利增长翻倍 还有10家出现亏损 (2021-08-02)
  • 6月16日晚间上市公司利好消息一览 (2020-06-17)
  • 639家公司预告年报业绩 预喜比例超半数 (2020-01-08)
  • 国务院宣布:219个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主体可IPO上市!2.8万亿券商迎大利好 (2019-05-30)
  • 东方金钰拟卖盘脱困 中国蓝田接盘16年后回归A股 (2019-02-06)
  • 2018年97家中央企业及下属上市公司最全名单 (2018-11-20)
  • 区块链疫苗带火易联众 股票三涨停引监管关注 (2018-07-27)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对外资全面开放在即 零售业上市公司警惕三大误区

    2004-12-01 09:27





        再过十多天,就是国内零售业对外资全面开放的日子,在外资可能大举进入的形势下,国内商业企业在躁动中举着规模经济的大旗,准备开始大规模的扩张,新成立的百联股份(600631)更是喊出了“明年要建1000家店铺”的口号,但企业在扩张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却不能不引起警惕。

        误区一:滥用规模经济

        研究表明,商业企业规模经济的效应整体不高。主要原因是商业企业销售的商品所能摊薄的成本并不多,如单位销售商品的人工销售费用、营业场所成本等等,均属于变动成本,不存在规模效应。商业企业的规模效应主要来源于采购成本的降低,对于像苏宁、国美等大的专业零售商,由于其向单一家电企业采购的总金额非常巨大,因此采购存在较好的规模效应;但对于一般的超市类商业企业,其向单一厂家采购的金额并不大,因此采购的规模效应不明显。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当商业企业扩张过快时,企业将面临新的成本,如文化、机构的整合管理成本,当新的成本增长过大时,企业将出现规模不经济。
        沃尔玛的成功在于其十分善于平衡规模和企业发展的关系,它在采购、库存和物流配送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有效摊薄了商品的平均成本和控制了新成本的增加。如果国内商业企业不能看到这一点而“照葫芦画瓢”,这将非常危险。

        误区二:以收入利润唯美

        判断一个企业的强弱和成败,我们多用销售收入和利润这两个指标,企业也穷尽手段以求扩收增利,但如果过分沉溺于这两项指标,不但是不科学的,结果更可能是危险的。
        德隆是最好的例子。德隆的倒下被认为是金融资本运作失败所致,其产业资本的整合仍是成功的,事实是不是这样?以湘火炬(000549)为例,德隆于1997年入主湘火炬,从1997年到2003年,湘火炬的销售收入从1.3亿元增长至103亿元,净利润从2300万元增长至2.2亿元,从这两项指标来看,湘火炬的整合似乎是成功的。
        但比较湘火炬的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两项指标,我们更能准确判断德隆产业整合的成败。1998年湘火炬的总资产收益率为12.77%,到了2003年则下降到2.19%;净资产收益率则由21.84%下降至最低的6.72%,2002年和2003年分别为11%和17%,这说明湘火炬的收入虽然大幅增加,但股东回报率却逐年下降。
        分解湘火炬收购的各子公司,结果也让人意外,2003年旗下50多家子公司,居然有40多家子公司出现了亏损。
        实质上,湘火炬的利润增长是依靠大量资金的低效投入,公司银行借款由1997年的1.1亿元上升至2003年的34.5亿元,资产负债率则从41%上升到71%,企业的这种增长模式必然短命。
        举巨资扩张中的商业企业更应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不少企业均存在此方面的问题,如百联股份旗下的华联超市、联华超市,虽然通过不断扩张,销售规模已稳居业内第一、第二,但其单位平方米销售额却在逐年递减,远远落后于沃尔玛和家乐福。

         误区三:商业网点是稀缺资源

        商业企业对此似乎多深信不疑,基于该理念,商业企业开始加快跑马圈地,力图在短期内占据更多的战略要点。
        何谓“稀缺”?一是如矿产资源类的不可再生性,二是如通信牌照的垄断性。但商业网点均不具备以上特点。某一商家占据一城市的中心要点,并不见得其他商家就不敢在附件再出现,由于消费者对商业企业的忠诚度相对较低,因此,零售类商业之间从来就不缺“对着干”的例子;另外,随着对外资的全面开放,外资企业在开店数量和分布方面的限制大为宽松,外资完全可以独资开店,因此,商业网点一定是稀缺资源的说法难以站稳脚跟。(记者邓常青/证券时报)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42,908,440, 栏目计数: 6,320,303
    ©2001-2025,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