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里程碑!11只现货比特币ETF获批准上市 比特币价格大幅反弹! (2024-01-11)
  • 此生最好的状态:一半书香 一半烟火 (2023-02-05)
  • 中国过冬“神器”欧洲销量猛增!热水袋、暖手宝被买爆!多家A股公司回应 (2022-10-16)
  • 千亿白马股连续闪崩 每天杀一只白马股!? (2022-09-23)
  • 更新名、换新颜、添动能 上市公司想一“名”惊人 (2022-09-23)
  •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 享年96岁 (2022-09-09)
  • 20年完成三级跳,中国游戏开启“大航海时代” (2022-09-08)
  • 教育部:十年来教资考试报名人数由17.2万跃升至1144.2万人次 (2022-09-07)
  • 刘备身边人才济济,为何没能统一三国,毛主席:刘备有2个缺点 (2022-07-14)
  • 上交所联合相关机构共同发布《资本市场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倡议》 (2022-05-16)
  • 股市顶级猎手的两大特质 (2022-05-05)
  • 巴菲特:永远不会揣测市场的时机 (2022-05-03)
  • 中金公司:今日的“专精特新” 明日的“隐形冠军” (2021-08-25)
  • 锂储量成“牛股密码” 2023年有望迎来行业分水岭 (2021-08-25)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八面来风

    赵晓:宏观调控要警惕过犹不及断送增长周期

    2005-03-16 08:51




                         ———评2005年“双稳健”政策的隐忧

        赵晓,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部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企业改革以及市场制度的变迁。

        特约撰稿 赵晓

        关于2005年宏观经济政策及形势大要,近期已谈论不少,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对双稳健旗帜下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进行探讨。

        大好趋势已出现微妙变化

        先简要回顾一下本轮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煤电油运已经全面紧张,并且有许多过热迹象,如投资居高不下,GDP进入两位数增长,物价也迅速攀升,及日益严重的外汇投机等。显然,调控经济体中多余的火气是有必要的。但另一方面,总需求尽管扩张较快,也仍在总供给可满足的范围之内,总需求的扩张可以说并未大大超出供给能力。最终表现在物价上,便是物价上升实际上始终在正常范围之内,以CPI涨幅计的4%上下的通货膨胀在中国仍是一个可接受的物价水平。

        面对上述复杂情况,宏观调控应审时度势、顺势而为,避免一味的猛打猛冲,以免消了火气而熄了发动机。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行政性宏观调控过后,政府很快调整了调控力度,并适时转向市场型调控的理由所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猛烈的宏观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尤其是信贷收缩、土地限制,再加上银监会所向披靡的“窗口指导”,致使这一轮黄金增长的大好趋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微妙变化。

        早在2004年7月14日,来自江苏省有关部门的消息就显示:从4月份开始的固定资产项目清理中,千余固定资产项目被列入“停缓建项目”黑名单,另有更多的“续建项目”正在审批路上徘徊,涉及银行贷款逾16亿元之多,其他续建项目则高达几百亿。一季度,江苏平均每月新增贷款300多亿元,而4月份骤降为158.99亿元,5月更探至54.59亿元的低谷。2003年,江苏省贷款年增长率接近30%,2004年4、5月份,新增贷款年增长率已猛然低至12%左右。

        局部地区如此自由落体式的跳水之势,如今亦在一定程度上由宏观数据所应证。如,2004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点,前三季度GDP分别增长9.8%、9.6%和9.1%。投资增长从3月份的47.8%足足降到11月份的28.9%,按此速度降下去,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很快就会无影无踪。

        而从贷款及货币供应量的下降来看,形势甚至更不容乐观。据消息,2004年新增贷款的数量为2.2万亿人民币,不仅大大低于2004年贷款增长2.6万亿的计划目标,也大大低于2003年3万亿的实际人民币贷款增加值,贷款的剧降导致了货币供应量增幅的回落。数据显示,以M2为代表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仅为14.5%,较年初计划目标17%相差2.5个百分点。很清楚,2004年的货币供应量无论是从增长率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新增贷款的数量来看,都是一个偏紧的局面,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还是企业正常运营肯定已受到影响。全年经济增长虽然还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但从趋势来看,已是日益乏力了。

        紧缩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应调整

        事实上,在宏观调控的大力作用下,原来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心已越来越成为多余。不仅如此,可能出现的一种悲观前景就是:如果2004年在名义上“双稳健”的旗帜下,实际上贯彻严厉的限制贷款的政策,甚至像一些人所建议的那样继续升息,那么,无需多长时间,中国的情况就将急转直下,物价增长会戏剧性地由正转负,经济增长会忽然由热转冷,宏观调控也将不得不从防范通胀转而变成防止通缩了。

        这一故事曾经在1996、1997年的宏观调控中出现过。1996年,中国的CPI尚在6%的高位,然而不到一年,在1997年10月份物价即已转负,中国由此失去了一波增长行情。当前一方面是宏观指标的滑落,另一方面是高扬的“双稳健”旗帜,一如1996年的情形,人们难免要问:美好的2005会不会成为新的1997?

        从许多迹象看,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例如,2004年戏剧性的加息现在看来效果在走向反面,即使得紧缩更加过度、价格走低的风险更加显露。事实上,2004年10月份CPI较上月的环比指数增长已经变负,到11月份已达至0.5%的令人晕眩的水平。显然,照此趋势,不足一年,一切将面目全非,总需求紧缩过度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的大好局面发生逆转的危险就有可能出现。

        更大的危险在于既定政策和人的认识。可以肯定的是,2005年中,如果真的将“双稳健”政策进行到底,则危险将进一步加剧。近期,“双稳健”旗帜亮出后,发改委负责人再度强调“宏观调控仍在关键期”,从而给市场送去了“继续紧缩”的寒冷信号;再比如,市场显示,央行进入2005年仍在马不停蹄地进行票据的正回购,第一周内净回收货币380亿人民币,比上周增加80亿,这可以说与当前的货币形势也是相悖的;如果再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变动,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随着美元利息上调的趋势已经减弱,投机性货币有可能减少并且撤出,从而被动性地减少货币供应,则形势的急转直下已经在酝酿之中。

        宏观调控成功的秘诀在于要走在市场前头,并且力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基于上述分析,宏观政策调控不仅有必要从行政型调控转向经典的参数调控,并且要拨转马头,适度放松银根和土地控制,才有可能保障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确保中国千载难逢的“发展关键期”不至断送,而能够延续到至少2008年。

        这当然意味着名为“稳健”实则紧缩的货币政策首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整。笔者认为,这一调整最好在一季度有所体现,在2005年6月前完成,最迟不迟于第三季度,否则,良机丧失,麻烦就会接踵而来。

        中国宏观调控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紧缩往往过头,回过头来发现治理通缩远难于治理通胀。治理通货膨胀,只要关掉货币的总龙头就行了,而治理通货紧缩则不仅需要打开总龙头,还需要每一个小的小龙头也都打开。这也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很少有治理通缩成功经验的原因了。罗斯福并没有能够制服通货紧缩,中国前几年也没有能够完全制服通货紧缩,只是许多内外部经济动力的综合作用,才鬼使神差地变换了大局。而当前,宏观调控要格外警惕的就是,千万不要由我们的双手断送了这一来之不易的增长大势!(中证网)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36,243,940, 栏目计数: 4,920,367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