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苹果秋季发布会前瞻:“史上最薄”iPhone亮相 Pro系列或涨价 (2025-09-09)
  • 里程碑!11只现货比特币ETF获批准上市 比特币价格大幅反弹! (2024-01-11)
  • 此生最好的状态:一半书香 一半烟火 (2023-02-05)
  • 中国过冬“神器”欧洲销量猛增!热水袋、暖手宝被买爆!多家A股公司回应 (2022-10-16)
  • 千亿白马股连续闪崩 每天杀一只白马股!? (2022-09-23)
  • 更新名、换新颜、添动能 上市公司想一“名”惊人 (2022-09-23)
  •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 享年96岁 (2022-09-09)
  • 20年完成三级跳,中国游戏开启“大航海时代” (2022-09-08)
  • 教育部:十年来教资考试报名人数由17.2万跃升至1144.2万人次 (2022-09-07)
  • 刘备身边人才济济,为何没能统一三国,毛主席:刘备有2个缺点 (2022-07-14)
  • 上交所联合相关机构共同发布《资本市场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倡议》 (2022-05-16)
  • 股市顶级猎手的两大特质 (2022-05-05)
  • 巴菲特:永远不会揣测市场的时机 (2022-05-03)
  • 中金公司:今日的“专精特新” 明日的“隐形冠军” (2021-08-25)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八面来风

    中部沦为批评报道发源地 政府公关重塑地方形象

    2005-05-21 10:21


    Page: 1 2 3 4 5

    ---------------------------------------------------------------------------






      “地方保护”的理由

      有人认为,《郑州晚报》已经成为“河南形象的代言人”,这是传媒品性和功能的丧失。但我认为,地方传媒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有着深刻的原因。



      撰稿/尹海涛

      《郑州晚报》在2004年10月份将“谁在妖魔化河南”的话题在媒体上公开讨论,起因是“河南毒面粉”事件。2004年10月,湖北部分媒体报道发现河南大程面粉公司生产的“豫花”牌面粉增白剂超标14倍,“豫花”牌面粉有毒的新闻迅速传遍全国。《郑州晚报》随即派出四路记者,对此事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豫花’增白剂超标说”其实是个简单的错误:最初报道的媒体将每公斤0.06克的标准误以为是每公斤0.006克所致。

      我作为《郑州晚报》特别报道部的记者,全程参与了此事调查,对所谓“妖魔化河南”这个话题的感受更为深刻。

      2月20日下午,在温州打工的河南青年李学生为救在铁路上玩耍的孩子,不幸牺牲。《郑州晚报》迅速组织了详尽报道。到3月底,深圳警方“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字样的横幅,引起了广泛争议。《郑州晚报》在多方调查后,刊发稿件《深圳警方悬挂“歧视河南条幅”引发争议晚报八问深圳警方》,以涉事方的姿态,追问和质疑深圳警方的做法,将这一事件推到了传媒的风口浪尖之上。

      必须正视的是,“妖魔化河南”现象,使河南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对河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相当时期内,一些传媒津津乐道于炒作河南的负面新闻,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样的舆论多是一种社会情绪压抑下的表征和宣泄。这个论点基于这样的事实:由于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政策束缚,传媒自身对于本地负面新闻的报道一直处于受压抑的状态,“敢怒而不敢言”的心理极度不满则逼迫传媒需要寻求发泄的渠道,表现传媒力量的有力方式便是转移视角,把批判的目光转向外省,不幸的是,河南屡屡成为相对集中的“靶子”。这其中,戴着“有色眼镜”和偏见的媒体错位意识也偶尔出现,由此给河南带来的伤害则是不言自明。

      在承受了多年的“压力之后”,河南人的抗争和自醒意识开始强烈起来。从近期在全国引起反响的新闻事件中,可以发现的一个现象是,此轮夹杂着“河南形象”的讨论不再以河南人的被批判和无助为主题,而是以洗清“冤屈”、改变形象为主导,这种努力是自上而下,从官方到民间的。从事件的发展态势和局面来看,地方传媒和政府力量的介入痕迹首次凸显明朗。

      “豫花面粉湖北蒙冤全调查”在出笼之前,我们所有的关注点仅仅是它的新闻价值和传播效应,而到了“李学生事件”以及“深圳警方悬挂歧视性条幅”的报道中,报道的价值核心已经转变成“为河南形象代言”。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转变并不是官方的意志,而是地方传媒的一种自觉。

      在李学生事件的策划和操作前期,设想是把河南的好人好事推介出去,让长期蒙在河南头上的负面效应淡化一些,但是随着事件的进展,报社领导和编辑部的这个意识愈发强烈起来,并开始有意识从这一角度来思考和组织报道。有人评价说,经过这些事件后,《郑州晚报》已经成为“河南形象的代言人”,认为这是传媒品性和功能的丧失,但我认为,地方传媒变得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有着深刻的原因。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等10个部委对《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提案》进行现场办理。这种规格,在全国两会历史上前所未有。这个提案,就是由河南方面牵头,由中部6省43名政协委员联合提交的。为此,今年全国两会之前,他们还在郑州黄河迎宾馆聚首,就提案内容达成了共识。

      河南要发展,中部要崛起,必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树立良好的形象。改善和提升河南形象成了当地媒体的责任,把一个真实的、发展中的河南展示给全国公众,客观、全面、公正、真实地报道河南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河南人民的优秀品质,让全国人民真正了解河南,让世界真正了解河南,这是在特定时期下,河南媒体应该做的也必须做到的。

      作为河南媒体的一名从业人员,我认为,这种责任是地方传媒应该具有的“地方保护主义”的体现。(作者为《郑州晚报》记者)-  


    Page: 1 2 3 4 5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43,299,047, 栏目计数: 5,925,037
    ©2001-2025,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