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超2000元!“龙茅”暴跌 业内人士:生肖酒缺乏炒作动力 (2024-01-11)
  • 10天翻倍!长白山紧急提示风险 (2024-01-11)
  • 造纸行业旺季需求生变 业内预期四季度有望迎来上行拐点 (2022-09-08)
  • MSCI大动作!新纳入33只!“盲盒第一股”入场 富临精工、滴滴ADR遭剔除 (2022-05-13)
  • 厦门A股上市公司2021年“成绩单”出炉 63家上市厦企总营收破2万亿 (2022-05-05)
  • 密集释放利好!一大波公司发布回购、增持计划 (2022-05-05)
  • 沪市主板公司2021年实现净利润4.04万亿元 近1.48万亿元现金分红创历史新高 (2022-05-03)
  • 这21家公司净利增长翻倍 还有10家出现亏损 (2021-08-02)
  • 6月16日晚间上市公司利好消息一览 (2020-06-17)
  • 639家公司预告年报业绩 预喜比例超半数 (2020-01-08)
  • 国务院宣布:219个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主体可IPO上市!2.8万亿券商迎大利好 (2019-05-30)
  • 东方金钰拟卖盘脱困 中国蓝田接盘16年后回归A股 (2019-02-06)
  • 2018年97家中央企业及下属上市公司最全名单 (2018-11-20)
  • 区块链疫苗带火易联众 股票三涨停引监管关注 (2018-07-27)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银行股的增长悖论

    2003-05-27 10:56




      银行利润的增长需要通过不断的股权融资来支持,而股权融资扩大了股本,又使增长的利润被不断摊薄,反映在财务数据上,则是净利润快速增长,而每股收益却因新增股本的摊薄作用而增长缓慢,即实际股东回报并未得到明显提升

      同汽车业一样,国内银行业也是人们先前最担心的WTO后受外资冲击最大的行业。就在一年之前,相关的研究分析文章几乎无一例外地表达着对国内银行业发展前景的深度担忧。然而,恰恰是银行业和汽车业成为一年来国内经济领域增长最快的两个行业。在企业盈利大幅增长的推动下,投资者此前的担忧情绪被一扫而空,银行股和汽车股成为今年股票市场的最大热点。
      股票市场的投资情绪永远在过度悲观和过度乐观中来回摆动,这种情绪的反差在银行股中同样十分强烈。浦发银行的年初新股增发,8.45元的增发下限竟未获得全额认购,承销商被迫包销了大量剩余筹码,显然在当时,8.45元并不是市场认可的具有投资价值的价位。然而3个月后,浦发银行以60%的涨幅,13元的价位却获得了各家机构的大力推荐,并在高位不断放出巨量成交,接盘踊跃,显示其13元价格的投资价值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短短几个月时间,对同一只股票有如此完全不同的价值定位,显然市场出现了错误。
      专家指出,既然市场有可能在3个月前犯低估银行股价值的错误,同样也完全有可能在现在犯高估银行股价值的错误。至少对整个上市银行而言,目前对银行股的高度看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上市银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认识的并不十分充分。

      利润指标不应是银行评估的主要内容

      持续快速增长的利润无疑是上市银行获得高度看好的重要理由之一。以银行股上市后的业绩表现看,上市银行确实保持了高达30%乃至50%的利润增长,远远超过上市公司整体利润的增长。
      但东方证券的研究员腾军指出,对银行而言,如何获得利润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只要存贷款之间有着足够的利差,银行就能通过存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张而使利润持续增长。特别与国外银行业是一个完全放开的充分竞争市场不同的是,国内银行业更是一个非完全竞争市场。由于实行严格的准入控制,银行业的同业竞争远不如其他行业那般激烈。目前,除了包袱沉重、机构庞大、效率低下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真正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商业银行不过10家左右。这使每一家银行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蓬勃发展,投资意愿旺盛,资金需求强烈,存贷款持续增长的市场环境中都能获得自己足够的利润增长空间。
      事实上,利润的快速增长并不只是上市银行的专利,至少在大量的坏账出现之前,几乎每家银行都保持或曾经保持着资产规模的快速膨胀和利润的快速增长,即使庞大臃肿如工商银行,其去年的年报也实现了利润的快速增长。但问题在于,这种利润的快速增长往往最终因大量坏账的突然出现而戛然终止。上市银行中的深发展即是一个典型。
      腾军强调,同其他行业不同,银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利润增长的快慢并不能作为评价一家银行好坏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在国内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对银行实际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评估,远较单纯的利润增长指标更为重要。
      浦发银行董事长张广生解释说,看一个银行未来是否有投资价值,它的拨备比率非常关键,拨备率高的公司未来股东的回报率就会较高,目前浦发是处于转轨时期,等转轨完成,即我的拨备覆盖率到100%以后,每年就不需要再提很大部分的拨备了,当期的营业利润就可以大部分体现为净利润。
      同时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上市融得巨额资金,获得充足资本支持的上市银行在四大国有银行着力内部改革,不断压缩网点机构的同时,通过大量设立异地营业网点,将经营范围迅速扩张到全国,推动了以存贷款为主的资产规模快速扩张,从而带来了利润的快速增长。但在上市银行快速增长的利润后面,上市银行实际盈利能力的不断下降被掩盖了。
      有关数据显示,在利润大幅增长的同时,上市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却在持续下降,其业绩的增长仍然主要来自于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而不是自身盈利能力的真正提高。

      股本扩张摊薄利润增长

      因为实际资产盈利能力的下降,上市银行难以在现有的资产规模上实现利润的增长,要想维持利润的快速增长,只能继续通过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来实现。但因为受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严格限制,资产规模的扩张又受到自身资本不足的限制,仅靠自身利润的积累,难以支持资产快速扩张的需求,只能通过不断的股权融资,充实资本金,来满足资产扩张的需要。
      由此市场人士表示,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银行股的增长悖论,利润的增长需要通过不断的股权融资来支持,而股权融资扩大了股本,又使增长的利润被不断摊薄,反映在财务数据上,则是净利润快速增长,而每股收益却因新增股本的摊薄作用而增长缓慢,即实际股东回报并未得到明显提升。
      利润的快速增长增加了银行的总体价值,能够保持利润增长的银行当然是一家好银行,但这只是对该家银行的评价,并不等于对该家银行股票的评价。虽然有着快速增长的利润总额,但利润的快速增长被相伴随的快速扩张股本所稀释,而被摊薄、增长缓慢的每股利润并不能有效提升股票的投资价值。
      注:此处每股收益的增长已经将送股、转增等不涉及资本金增减的股本扩张因素对每股收益的摊薄予以扣除。
      记者掌握的一份上海某投资机构的研究报告指出,假设一家银行现每股收益0.4元,以20%的比例进行股权融资(增发、配股或发行可转债),发行价格与目前市价相同,为12元,发行市盈率为30倍,融资2.4亿元。发行后,以12%的新巴赛尔协议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每一股新发行股票带来的新增资本可支持100元加权风险资产,按加权风险资产占总资产50%的权重,每一股新增资本可支持新扩张资产200元,以上市银行0.4%左右的平均资产收益率,每一股新增资本可新增利润0.80元。
      报告进一步分析,由于从股权融资充实资本金到支持资产规模的逐步扩张并最终形成新的利润有一个过程,上述每一股新增资本所带来的0.80元新增利润将在1-2年的时间里逐步分摊体现,则当年能够体现的新增利润最多在0.60元,全面摊薄后,该银行每股收益由再融资前的0.40元上升到0.43元,每股收益增长不过7.5%,可见每股收益增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此报告得出结论,在目前国内银行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要盈利来源,且存贷款利差减小的趋势已是必然,银行还难以依靠中间业务大幅提升资产盈利能力的时候,任何对银行业绩增长的过高期望都是不切实际的。在上市银行目前的坏账计提政策没有明显改变的前提下,上市银行今后几年每股收益的增长将保持在10%-20%以内的稳定水平。

      规模扩张所致坏账风险尚未显现

      记者了解到,从已经上市的银行看,不良资产比例呈现快速下降的良好趋势,其中如浦发银行等还取得了不良资产总额和不良资产比例双下降的良好业绩,这是上市银行获得看好的另一个理由。
      但上海东新国际投资公司的投资经理刘浩峰认为,大多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比率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快速增长的新增贷款的稀释作用。由于上市银行在近两年都通过再融资获得了巨额新增资本,资产急速扩张,贷款规模快速增长,使原有的不良资产所占比例快速下降。刘浩峰进一步解释说,由于利润的快速增长,上市银行有能力对原有的不良资产进行大额核销,而新增贷款放出不久,坏账风险尚未到显现期,因此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都有明显下降。虽然对原有不良资产的核销确实提升了银行的资产质量,但如果就此认为上市银行的坏账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资产质量优异的结论尚为时过早。
      而事实上,原有的不良资产并不是上市银行的主要风险,通过上市后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和利润的增长,上市银行完全有能力逐步消化原有的不良资产。上市银行的更大风险在于能否在上市后的超速扩张中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资产的产生。对于银行而言,如果原本就没有良好的内部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突然的加速增长总是意味着风险的急剧加大。

      真实经营和风险控制能力没能正确评估?

      即使被认为在上市银行中经营管理素质最好的招商银行,其上市前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都很难得到好的评价。同国内其他银行一样,在前几年大规模扩张、快速增长的风光表象之下,招商银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坏账问题严重、资产质量不高的内伤。由于坏账因素的影响,公司实际经营业绩并不如外界所看起来那样好。
      华侨证券公司的分析师叶永升给记者列举了一系列数字:以公司股东权益来看,公司成立之后,有过多次增资扩股,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验资报告,截至1998年7月28日,公司实收资本为人民币42亿元,公司历年现金分红数累计为人民币11.68亿元;如将现金分红从股东投入中扣除,公司股东的净投入是30亿元(尚未包括溢价认股部分)。而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的调整后的1999年、2000年净资产分别是28.8亿元和36.85亿元,这意味着在2000年以前的经营中,招商银行不仅没有使股东的投资增值,反而因累积的坏账导致股东权益的减损。直到2000年,公司股东十年的投资,也刚刚能够恢复到保本的状态,这其中还包括了尚未摊销的巨额坏账。
      有观点认为,招商银行的利润在2001年出现的大幅增长,完全是依赖会计政策的调整所取得的。公司在上市招股书中,对会计制度进行了重大变更和调整。根据会计政策变更并追溯调整后,公司对1998年以前年度补充计提贷款呆账准备和待处理抵债资产减值准备83.7亿元,1999年至2001年会计期间累计减少计提准备3.18亿元;并对1999年以前年度冲回账龄超过90天的应收利息11.06亿元,1999-2000年累计冲回应收利息8.65亿元;同时又因将部分以前年度逾期超过90天的应收利息收回,抵消了核算应收利息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从而使2001年的应收利息调整一项获得了1.4亿元的正调整收益。
      叶永升进一步分析认为,公司通过上述会计政策的调整,将本应在2001年计提的大量坏账准备和应收利息调整额放到了以前年度,起到了减少当期费用,并增加当期调整收益,从而提高当期利润的作用。另外,公司通过在1999年和2000年两年核销了34亿元的巨额坏账,也使公司2001年的不良坏账余额大为减少,降低了上市前的不良贷款比率。如果没有这两笔巨额坏账核销,公司2001年底的不良贷款率将达到12.8%。
      根据以往的坏账当然不能就此断定银行以后也会出现大量的坏账,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往缺乏的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是不太可能在短短时间内就建立完善起来的。这就使短期内资产的快速扩张存在了风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市场之所以看好招商银行,看重的是其有先进的IT管理技术,在业内较最早推出个人金融业务,其“招行一卡通”、“一网通”、“银证通”等业界应用非常广泛,近期有消息称基金代销业务也不断创出新的记录。总之公司中间业务的收入总量增长速度相当之快。国家一旦完全放开中间业务,市场人士普遍预计,招行作为近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里中间业务过得最好的一家,届时有能力率先抢占制高点,取得较大市场份额。

      谁能成为中国股市“汇丰”?

      据了解,现在有些对银行股看好的投资者开始拿香港的汇丰银行为标杆,为银行股的投资打开想象空间,而“汇丰控股”在十余年来为持股者带来了上千倍的巨大回报。有谁能够成为中国股市的“汇丰”呢?
      有关专家介绍,汇丰的成功来源于几点,一是一惯稳健而保守的经营作风,一是一直担当“本地央行”的特殊角色,再是大规模而又谨慎的海外收购。汇丰严格遵循苏格兰银行理念,该理念包括五大核心价值观,即长期、卓越的客户服务,高效率的业务操作,雄厚的资本实力和良好的流动性,稳健与保守的贷款政策,严格的费用控制,从而为保证汇丰的长期稳定发展。
      其实,汇丰从很早就一直被政府委托担当中央银行的角色,即使在后过渡期,汇丰的央行角色逐渐淡出,但是至今仍保留不少法定的或事实上的特权,包括发钞、结算银行及政府的银行等。这些都大大有助于其商誉及经营。而真正成就汇丰伟业,使其跻身为全球第二大银行的则是汇丰的数次国际性大收购。十余年前,汇丰市值也仅数百亿,但在1987年收购英国米特兰银行,1999年收购美国利宝集团(RNYC),2000年收购法国商业信贷银行后,汇丰市值急升至近万亿。
      香港业界是这样评价汇丰的经营策略:其成功之处是坚持稳健而保守的传统经营方式,充分利用其全球性品牌,从亚洲地区积聚庞大而低成本的资金,不断谨慎地进行收购,把营运成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向新业务灌输保守管理的传统,从而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能保持稳定发展,成为全球盈利最高的银行之一。
      汇丰银行以业务类别划分的税前盈利中,个人理财占29%,商业银行业务占27%,企业银行占35%,私人银行业务占5%,其他业务占4%;以收入类别划分的税前盈利中,净利息收入占55%,费用、佣金收入占30%,股息收入、交易收入与其他收入分别占1%、7%、7%。对照汇丰的发展,可以看到,无论从国际性的经营理念,特殊的业内地位,大规模海外收购的市场空间,都不是国内银行所具备的条件。
      上海财经大学的一位教授指出,国内银行能否快速发展,给投资人带来巨大的回报,将取决于下述三点,一是银行自身管理能力和控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提高,二是大规模收购兼并的市场可行空间,三是基于混业经营的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从此三点,将能准确把握上市银行的投资机会所在。(记者 王凯/证券市场周刊)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36,784,859, 栏目计数: 5,429,965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