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里程碑!11只现货比特币ETF获批准上市 比特币价格大幅反弹! (2024-01-11)
  • 此生最好的状态:一半书香 一半烟火 (2023-02-05)
  • 中国过冬“神器”欧洲销量猛增!热水袋、暖手宝被买爆!多家A股公司回应 (2022-10-16)
  • 千亿白马股连续闪崩 每天杀一只白马股!? (2022-09-23)
  • 更新名、换新颜、添动能 上市公司想一“名”惊人 (2022-09-23)
  •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 享年96岁 (2022-09-09)
  • 20年完成三级跳,中国游戏开启“大航海时代” (2022-09-08)
  • 教育部:十年来教资考试报名人数由17.2万跃升至1144.2万人次 (2022-09-07)
  • 刘备身边人才济济,为何没能统一三国,毛主席:刘备有2个缺点 (2022-07-14)
  • 上交所联合相关机构共同发布《资本市场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倡议》 (2022-05-16)
  • 股市顶级猎手的两大特质 (2022-05-05)
  • 巴菲特:永远不会揣测市场的时机 (2022-05-03)
  • 中金公司:今日的“专精特新” 明日的“隐形冠军” (2021-08-25)
  • 锂储量成“牛股密码” 2023年有望迎来行业分水岭 (2021-08-25)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八面来风

    房地产市场六大警示

    2005-09-01 08:57




      从来没有一个行业引起过如此广泛的关注;从来没有一个产品价格的升降引起百姓这般牵肠挂肚;从来没有一种经营方式造就那么多的亿万富翁和“明星”;从来没有一种产业吸收了那么多资金及各行各业的参与。如今中国的房地产业做到了。

      房地产业对地方政府的警示

      有些地方用“土地银行”经营城市,不论是CBD还是花园广场,目标是营造城市的最高地价,获取地方政绩和利益的最大回报。不少地方房地产税收占地方税收的50%以上,在房地产价格体系中税收及土地的构成成本占房地产价格的50%以上(而国外的房地产土地和税收才占20%左右)。有些地方不惜动用规划力量进行圈地运动,如此而为,各种矛盾的出现也在情理之中,更有甚者为了获取更高的地价、更舒适的城市环境,建议驱赶低素质人群。城市经济不是由广大人民群众支撑的吗?20年前的国人,谁富谁穷?多数国人都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由穷变富,由低素质到高素质,尚未完成这一过程的人应该得到更多的支持与扶助,更应运用社会保障体系帮助他们……
      矛盾的出现与城市土地是面对什么样的人群有关,很明显在稀缺的城市土地资源里,为富人盖房利润回报更高,房地产与地方经济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见一斑。如此拔苗助长式的GDP的高速增长,一旦崩盘,后果不堪设想。

      房地产业对开发商的警示

      一个时期以来,呼声最高的是“中国房价还得涨20年,房价要涨好几倍,因为中国有不断扩张”的真实需求:一是从现在的挤破头买经济适用房的现象就可看到现在的真实需求远未满足;二是从每年超过1.5%城镇化率看人口增长、住房需求增长。若再加上所说的“住宅市场化,经济适用房要取消”,无异于广为告之“地产市场空间还很大”!这是犯了路线错误。看到有利可图,大家就一窝蜂全上。很多产业产品已有深刻教训。真正做到产品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并提升市场占有率、确保产业能稳定发展,应该是聪明的房产商追求的目标。一碗饭就想吃成胖子、误导消费者、奇货可居是极愚蠢的。过高的利润及供不应求的假象会引来更多的问题。君不见联想、华为、国美进驻地产业,奶业大腕涉足地产业,真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他们眼红开发商的暴富,恨不得“拆了厂房、捣了机器、赶走了工人、变性了土地”而加入轰轰烈烈的房地产开发中……此情此景,喜乎悲乎?争食中损失的乃自家元气,显然非明智之举。而一个社会,就如同一个大家庭,各成员都需要各尽其能、各司其职,方能均衡、全面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努力做好自己的行业,使“餐桌上有我们产的可乐;路上有自己品牌的汽车;数码产品不会死光光;三黄鸡比得上肯德基……”可能会更好。
      中国的城镇化扩大需求居住空间,这是一个事实。而它果真首当其冲成为现今预期的高房价的一个支撑点吗?解决这样一个供需关系的方法应该是增长供给满足需求,而不是以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姿态出现。

      房地产业对银行的警示

      新一轮地产经济中,银行的贡献可谓巨大,不论是其对开发商建设贷款的强力支持,还是引导百姓的银行按揭消费,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从2003年,央行就意识到了风险的存在。为防范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央行曾就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要求下发各地方银行机构,可惜在地方商业银行过分依赖当前房贷获得利润的利益驱使下,在多方强大利益抗衡下,央行121号文宣告无疾而终。
      《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以详实的数据告诉大家:200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资金中使用银行贷款的比重在55%以上,这意味着中国房地产业的风险交给了银行,而银行的风险最终是要由整个社会来承担的,这是极不公平的事,故央行建议取消预售制度。
      这种跨行业的建议会遭到强烈的反对,何况预售制度的取消还需过人大立法这一关,尽管网上调查有85%的支持率,但也只能把开发商吓出一身冷汗而已。信贷风险的确存在,一个人可贷几千万炒房、上一轮房产热留下的烂尾楼,各商业银行更现实的做法是加强业务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提防一人按揭几套住房的风险……
      而面对央行的报告和建议,地产商们异口同声对央行说“不”!央行能否有铁腕力挽狂澜?我们拭目以待。
      笔者认为取消预售制度是必然的结果,只是时机问题。具备专业实力的地产商应该是盼望这样的尘埃落定行业洗牌而不是拒绝。

      房地产业对百姓的警示

      中华民族对家的钟爱程度远远超出了世界各国人民,这是数千年文明史留给我们的传统,也是一大特色。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热衷得有些盲从。
      首先倾囊所有也要居上己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购房群体。买房愿望是好的,而超出自身购买能力,提前加速消费,不惜搜尽一切可利用资源(包括父辈一生的积蓄)加入购房大军,加大供给与需求间的不平衡,一方面推动房价不合理上涨,二来参与造就了自己的“负翁”绝对值量,这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要买大面积居所。动不动就是购置120平方米的三房两厅,150-200平方米的跃层,就连经济适用房也不肯屈居,造出140-250平方米的大房!我们不妨看看香港豪宅的定义也不过是建筑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有独立的客、饭厅,主人房有独立卫生间而已(1994年,这样的楼宇单位占香港商品住宅的总量不超过3%)。在新加坡、日本等国,60-90平方米成为住房主力户型。
      大宅风行,一方面来自地产商制造,另一方面是购房者心理的不成熟,跟风、从众、攀比心理导致了非理性消费。

      房地产业对专家、学者的警示

      在这场房地产博弈中,有些专家、学者的呼声从没间断,惊人之作漫天飞舞,惊人之语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但无论如何,都应该实事求是,都必须追求真理。非专业的个别“专家、学者”,如仅凭借其学术范围内的博学和敏感剖解地产现象,是不太适宜的,所谓“隔行如隔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等,均是此理。弄不好一叶蔽目全局败光。
      博学之士,修书立著当时,更该谨记一个道理就是“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在房地产行业上,不单是国计民生的问题,更是考验一个人的良知与责任!

      房地产对舆论传媒的警示

      1998年以前,整个传媒业宣传的都是房价太高,政府税费太多,百姓心理越跌越不买,面对通货紧缩,中央采取减免几十种税费政策以拉动经济。随后,房地产经济起飞,房价要涨之声不绝于耳,百姓越贵越买,越涨越买,直至七部委新政出台……
      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至少占有50%以上的舆论力量,其中一个天通苑经济适用房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便出现了要取消经济适用房的说法……倘若占全国1%的北京人全为富人,需用富人理论开发房地产,对北京来说、特别是对北京房地产老板来说是正确的,但此理论套在全国各地占99%的人口就很难说了,地方小老板没钱搞这个那个报告,任凭北京大腕评古论今,此时,只有寄望于中央政府的决心和各媒体的正义之声了……
      国人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一言堂早已成为过去。马寅初校长的人口论若得以大家参与讨论,中国不会出现较严重的人口问题。房地产问题能得到各方不同声音,此乃社会一大进步,笔者斗胆示警,但只对事不对人。事越辩越明,还需传媒多多关注中国房地产业,各抒己见,就让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随便游览传媒报道、留心身边怪象,不难发现中国特色:吃的是每年几千亿元的“满汉全席”;行走在路上的是像中巴车般大的豪华坐骑;住的是一辈子都不落后的豪宅。这与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是多么不协调!如果说某些现象是少数富人所为,不必杞人忧天。看看我国在建筑业上的众多令人痛惜行为:不管是直冲云霄的楼堂馆所、还是挖地三尺的广场花园;我建你拆的楼宇、你修我挖的马路,无论从建设上,还是从消费上其造成的巨大浪费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出的!勤劳而不致富的近代几百年历史现象,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
      此轮房地产经济,若不能从各方得到有效治理,问题就会比较严重了。但愿若干年后房地产产品上还能贴上我国商标,一旦国人都住上洋品牌的“洋楼”,吾等房地产人不知如何面对列祖列宗和儿孙?(作者简介:李明 毕业于广西工学院工民建专业。历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柳州公司董事、柳州地丰置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现任广西南方拍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华工商时报)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36,243,608, 栏目计数: 4,920,291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