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增持资金“杯水车薪” 市场各方热议承诺含金量 2005-09-24 08:29
记者 孔维纯 上海报道 宝钢集团在20个交易日里耗尽了20亿增持资金,但G宝钢(600019)的股价仍伏在触发增持价4.53元以下。昨日消息一出,“护盘失败”引发的话题继G广控之后再度升温。宝钢的增持是不是“失败”?增持承诺能使大股东给其他流通股股东送去实惠吗?究竟何种形式的对价含金量更高?市场各方给出了不同的说法。 宝钢不言“败” 前天宝钢集团第一个20亿元用尽,G宝钢股价收于4.43元,昨日则收于4.32元,最低成交4.28元,均低于触发增持价4.53元。针对“护盘失败”的说法,宝钢方面给出了不同意见。 宝钢股份董事会秘书陈缨明确表示,第一阶段增持没有失败。宝钢集团当初作出增持决定时,并非想在宝钢股份股价好的时候去推升它,而是希望在股改完成以后,避免股价出现非理性的下滑,同时给投资者一些支撑和信心。股改完成后的8月18日至今,G宝钢股价相对稳定,宝钢方面认为已经实现了当初的目标。 昨日G宝钢下跌2.48%,陈缨表示,应该是受到大盘走势的影响。谈到G宝钢的合理价位时,她表示,公司从上市至今,各项经营指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目前达到相对高点,而估值水平却处于历史低点,形成了较大的反差,相信投资者会根据自身情况作出决策。 增持策略有讲究 宝钢增持情况的公告刚出,今天G中化(600500)公告又至。不过这次算是个好消息。公告称,8月12日至昨日,大股东已增持6441.43万股,占中化国际总股本的5.12%。中化集团曾承诺在股改实施后的两个月内,投入不超过8亿元择机增持不超过1.2亿股。根据G中化的近期表现,8亿元资金应该还没有用到一半。 和广控、宝钢相比,中化的增持策略相当灵活。当然,这种不承诺增持价位的做法曾经受到原流通股股东的质疑。中化国际董秘毛嘉农昨日表示,公司认为在市场不确定因素太多的情况下,提出明确的增持价格或者底线未必会有好效果。 目前正在进行股改的上海上市公司中,提出增持计划并确定增持价格的还有上海汽车(600104)。该公司董秘张锦根表示,虽然发生了广控、宝钢的情况,但公司整个股改方案已经确定并公告过,不会再进行更改。 不如当初多送股? 上海的杨先生是宝钢股份的投资者,他已在前几天抛空了手上的股票。看到G宝钢昨日的走势,他觉得这印证了自己决策的正确,同时他也不免要对增持的实际效果表达不满。“虽然增持有一定的锁仓作用,但是股价并没有上去,以后怎样也不确定。既然增持也是为了保证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还不如当初多送点股票,或者派点现金。” 和杨先生有同样想法的肯定不止一位。不过专业人士表示,以送股、送现金等方式进行的对价支付和增持承诺完全是两个概念,虽然也可以把它们都宽泛地作为对价内容来理解,但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因为前者是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给流通股股东的,而后者只是非流通股股东自己的事。 有保荐代表人表示,流通股股东最好把增持当作大股东的一种投资行为,而不是片面地理解成“护盘”。大股东承诺一定的增持价位或者触发增持的价位,只代表大股东认为上市公司在这个价位或者低于该价位是值得投资的,可以说是大股东的“一家之言”。事实证明,在短期内,大股东的判断和市场结果往往有差异。 拒绝“对价不足承诺补” 虽然小股东的想法未必理性,但却引出了股改的一个核心问题:在承诺满天飞的当下,究竟什么形式的对价含金量高? 万国测评董事长张长虹表示,好的股改方案应该提供“充足对价”,按照规则实施流通。不能送股送现不足就用五花八门的承诺来补,除非大股东确实无力支付充足对价。 他表示,有些承诺,例如大股东增持,听上去似乎对原流通股东有补偿作用,但它改变不了市场的方向,增持资金很容易面临杯水车薪的尴尬。以宝钢为例,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国家对其进行宏观调控,钢价下跌,使市场对钢铁类上市公司的前景产生怀疑;基金面临一定的赎回压力,对周期性行业及个股进行调仓也很自然;结构性修复导致热点从蓝筹股向ST板块转换;新股上市的传闻影响着对大盘走势的预期……种种因素在影响着宝钢股份的走势,增持只能达到部分锁仓的效果,意义不大,同时反而可能压制股价上扬空间。 除了增持承诺,还有公司在监管部门要求“锁一爬二”的基础上承诺更长的禁售期,这也属于值得商榷的做法。 综合市场人士的观点,股改中最好的承诺还是着力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有利于公司把业绩做好,这才是维护所有股东共同利益的根本。 一位参与了多家公司股改的保荐代表人表示,有了广控、宝钢的先例,在目前酝酿股改的上市公司中,打算作出大股东增持承诺的已经越来越少。(中证网)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