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清欠”进入倒计时 2005-12-19 08:43
对于大股东占款,今年管理层给予了空前的重视。11月2日发布的《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对已侵占资金,控股股东尤其是国有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务必在2006年底前偿还完毕。《意见》中还制定了“惩罚条款”。如此压力直接推动了上市公司“清欠”的提速。此外,正在进行的股改也给上市公司“清欠”提供了新思路。 金额:逐年下降 在我国证券市场,大股东及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相当普遍。由于大股东及关联方肆意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已经危害到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不少上市公司甚至被逼走上了退市之路,如*ST南华、*ST长岭等。可以说,大股东占款问题一日不解决,股市就难说健康。从前年起,管理层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2003年9月,中国证监会出台了《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往来以及上市公司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俗称56号文),要求“违反本规定的资金占用量、对外担保形成的或有债务,在每个会计年度至少下降30%”。这样,大股东占用资金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才得以控制。 据统计,2003年底,仅深市就有317家公司存在大股东占用资金问题,占资余额达到400多亿元;保守估计,两市大股东占资总余额超过千亿元。2004年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总额为509亿元,明显下降。今年中期,两市大股东占用资金余额降为480亿元,涉及480家上市公司,大部分属于久拖不决的老大难问题。 从上市公司2005年半年报看,有77家公司大股东占款余额超过了1亿元,其中占款余额超过5亿元的有13家。三九医药以32.7556亿元雄居榜首。其次是*ST龙涤,大股东黑龙江省龙涤集团通过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账款合计占用上市公司15.5829亿元,目前*ST龙涤已经暂停上市。再次是莲花味精,占款余额达到10.8541亿元。此外,神马实业、中国武夷、*ST中华、ST轻骑等大股东占款问题也让人触目惊心。这些占款比较严重的公司迄今为止还没有提出解决方案,有的是因为历史问题牵涉面过多,有的则是大股东本身已失去了偿还能力。 办法:多管齐下 《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给这些问题缠身的公司提出了时间表。《意见》发布后,上市公司清欠速度明显加快,仅一个半月就有16家公司提出了清欠计划。 从近期16家提出清欠计划的公司看,主要集中于两类:一类是结合股改,推出配套的清欠计划;另一类是主动地推出清欠计划。 清欠股改两不误 最早将股改与清欠结合起来的公司是郑州煤电。公司早在7月12日披露股改方案的时候就提出,将在股改完成后,通过协议回购的方式定向回购郑煤集团股份,然后予以注销。定向回购总股数为不超过2亿股,定向回购的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4.69%,即不超过股改完成后郑煤集团持有股份的38.26%,最终回购价格不超过3元/股。目前公司已经完成股改,并且定向回购也获得了国资委的批准,只等公司向上证所提出申请。公司实施定向回购后,大股东郑煤集团持股比例将从63.2%下降为51.5%,公司三季度每股收益从0.18元提高到0.24元,投资价值得到提升。不过,回购价格定在多少合适,还要斟酌,因为每股3元的价格明显高于当前市场价和公司每股净资产,这显然不大合适。 郑州煤电的方案很快被凤凰股份复制,凤凰股份也准备回购注销大股东2.5亿股股份,用于抵偿被占用的资金。 此外,氯碱化工、长江投资、界龙实业、北大荒、特发信息、国风塑业等也都在股改方案中提出了清欠计划。这些配合股改提出的清欠计划具有速度快、用现金偿还的特点。如长江投资,大股东长发集团欠款3100万元,其承诺在股改投票日之前全部以现金偿还。按时间推算,公司应在下周一收到还款。 主动清欠解难题 主动解决清欠的公司也不少,目前有9家公司属于此类。 这9家公司的解决方案形式多样,包括现金偿还、代偿债务、政府买单、注销股份等。天大天财、全兴股份、ST鑫安等采用了现金还款方式,计划清晰,速度快。天大天财大股东总欠款4375万元,11月10日天津大学支付2375万元,11月15日天津大学代天大天久公司支付2000万元,至此全部清偿完毕,该笔款项偿还后,公司可转回计提的坏账准备金813万元,对今年业绩也小有贡献。公司清欠完成后于12月7日推出股改说明书,每10股送1.82股,同时鑫茂集团注入鑫茂科技园59.98%的股权,并承接从上市公司置出的应收款项和长期投资。可见,天大天财是先主动解决历史问题,再以重组方式配合股改。 金城股份则由于金城集团无法以资金、股权和资产抵债,所以由锦州市政府将8宗共计1803万平方米河滩地土地使用权划拨给金城集团,以供其抵偿欠债。以资产抵债后,金城股份的财务状况将得到大大改善,其他应收款减少58317万元,2005年初未分配利润增加290万元,2005年度财务费用冲减222万元;其他长期资产增加58829万元。 *ST飞彩则采取了复杂的债务代偿计划,由大股东承担公司的银行债务和应付款项。 总之,近期的还款热潮,无论是结合股改,还是主动进行,都是立足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角度来解决问题,不论还款方式怎样,都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问题:三种“杂音” 清欠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个别公司的清欠方案让人难以放心。从目前情况看,清欠中存在三种“杂音”。 一是清欠方案不切实际。比如某公司称,大股东拟以价值4878.28万元的资产、股权和现金抵偿部份占用资金,余下的30552.86万元债务,大股东承诺用以后年度获得的公司红利及现金抵偿。而资料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该大股东共持有公司1.42亿股国有股,占总股本的26.87%,若靠分红将30552.86万元债务还清,则每股需分红2.14元。而近四年该上市公司每年分红均不超过每股0.05元。 二是抵债资产价值有高估之嫌。比如,金花股份的大股东金花投资将其持有的金花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97.14%的股权作价5.72亿元折抵债务,但在2001年11月时,金花股份就曾与金花投资签署协议,以1.70亿元的价格受让金花酒店97.14%股权,后此协议解除。1.70亿元的资产在4年后就迅速升值至5.72亿元,如此升值,速度是否太快了点? 三是股改中借机少付对价。因为2006年底之前要清偿欠款,一些控股股东就瞅准股改机会,提出清欠计划,以此作为股改的筹码之一,实际达到了少支付对价的目的。而流通股股东为了股改顺利进行,也只能接受。(李跃 常红/新闻晨报)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