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热节能回收工作原理

烟气型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从制冷供暖到建筑保温,从空冷节水到海水淡化,双良用心打造绿色未来。”自9月1日始,在央视二频道中午播出的环球连线和晚间的经济半小时节目中,每天都能看到这段双良集团的广告。
一向奉行“低调、低调、再低调”行事原则的双良集团,过去一直不大愿意作广告,而现在之所以“高调亮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缪双大将之归结于两个原因:一是逐渐放弃了“酒好不怕巷子深”的理念,二是想向外界展示一个正在加速向节能减排方向转型、发展的全新的双良。
与此相印证,双良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双良股份(600481)新近好戏连台:世界最大余热回收系统交付,2.1亿元空冷设备订单,海水淡化技术走向产业化,加快EPS项目建设,进军建筑保温板市场……一个以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为主题的新产业框架正蔚然成型。
日前,双良股份公告称,拟将企业注册名称变更为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缪志强说,经过多年努力,在双良,节能减排新产业已不再是概念,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业绩也在持续快速释放中。
“打造绿色未来”,看上去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概念和卖点,但它能打开双良股份的新财富通道吗?这究竟是诱人的馅饼,还是迷惑人的陷阱?
余热利用
撞到“天花板”后的抉择
提起双良股份,不少人还把它定格在一家从事中央空调及其配件的生产商,在某些股市软件里,也是这样介绍双良股份的主营业务的:制造和销售中央空调系统主机及末端产品,并提供中央空调的维修服务。
其实,全新的双良如今正与主要从事民用中央空调生产的传统定位渐行渐远。双良股份上半年的业绩显示,其溴冷机业务实现的利润只占公司总利润的40%,其中民用市场又仅占20%,双良已从过去比较单一的中央空调生产商,变成了一个集溴冷机、化工产品、高效换热器、空冷器、海水淡化等多位一体,以先进技术推动节能减排的绿色企业。
双良股份致力于在节能减排中寻找新的财富之路,既有从国家政策导向上寻找商机的考量,又有自身迫不得已的隐情。双良集团副总裁马福林坦言,作为一家生产燃气式溴冷机的中央空调生产商,在过去电力紧张、经常拉闸限电的时代,其优势明显,几度辉煌。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天然气的价格一路大涨,而电力的价格却由于关系民生上涨有限,这就使得双良的产品遇到了市场的“天花板”,不得不另作他途,寻求突破发展瓶颈的新途径。
“逼到无路路更宽。”令缪双大想不到的是,“这边关上了一扇窗,那边却又打开了一扇门”。2006年之后,面对民用中央空调市场不断萎缩的严峻市场形势,双良股份认真分析产品特点、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导向,大胆决策,主动转型,在稳固民用中央空调市场的情况下,利用溴冷机“以热制冷”的特点,全力开发适合工业余热利用的溴化锂制冷机组。而这,反而让双良股份找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
2009年7月,双良股份接到了一份来自山西阳煤集团的订单,采购6套大型热回收转换系统设备,对电厂余热进行回收提高供暖能力。据介绍,6套设备总价近5000万元,这也是双良股份截止到目前最大的一笔余热利用设备订单。其标志性意义不仅在于可增加相关企业的综合效益,为环保事业作出贡献,更在于将减少资源浪费,为双良股份进一步的市场推广、热电行业的节能减排都提供了可供广泛复制的样板。
据专家介绍,我国余热资源利用前景十分广阔。目前,未被利用的余热资源,特别是低品位资源,遍布各行各业,这些未被利用的余热随意排放,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而且污染了环境。据介绍,我国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其中60%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利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排掉的就不再是废气、污染,而是财富。
目前客户采用双良余热利用技术实施的节能改造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均不超过3年,其中最短的节能改造项目投资回收期仅6个月,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突出。据悉,双良股份为华北油田配备的两套产品,每年可节省原油1100吨。专家呼吁,如得以在所有的油田推广,将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资料显示,在余热利用领域,双良股份处于一马当先位置。双良股份总经理节连山说,“虽然双良工业余热利用业务全面开展仅仅三年时间,但热回收转换系统凭借其独特的节能优势已打入了热电、橡胶、氯碱、聚酯、化肥、钢铁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化工、多晶硅等工业行业,成功实施了100多个节能改造项目,成为双良股份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余热利用技术主要应用在工业余热利用和民用余热利用两个领域。
节约淡水
越走越宽的新财富通道
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如何解决国内淡水资源缺乏问题,是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双良股份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节约用水和“制造”淡水,其机械业务中的空冷器和海水淡化设备就是分别围绕这两大主题展开。
空冷器是空冷式换热器的简称,是利用自然界的空气来对工艺流体进行冷却(冷凝)的大型工业用热交换设备,与水冷却方式比较,具有冷源充足、节省冷却用水、减少环境污染和维护费用低廉的优点,大量应用于我国北方多煤少水地区的火电站。据测算,一座60万千瓦火电站年耗水量可达10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6万城市居民1年的生活用水量,而同等发电量的空冷电站年耗水量却不到300万吨。
双良股份虽然进入空冷器领域的时间不长,但目前已发展为国内大型电站空冷器和化工空冷器的主要制造商之一。公司电站空冷器产品已覆盖全部大型主流电站空冷系统,市场空间已完全打开,空冷器从第一个合同到目前累积订单已经超过10亿元。
如果说空冷器解决的是存量淡水的节约问题,海水淡化则是制造淡水,增加淡水资源总量,是人工制造的第二水源。在水资源稀缺性日益凸显的形势下,海水淡化项目的投资建设再次显示了双良股份以真空换热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多元化发展的雄心。
公开资料显示,双良股份于6月26日公告拟建设海水淡化项目,投资估算值为3004.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0522.7万元),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每年可形成低温多效LT-MED/12000吨海水淡化设备9套建设规模,项目周期大约为12个月。8月1日,双良股份与北京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国华沧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国产2.5万吨/日大型化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项目中试研究合作框架协议》,合同各方将组成联合体,共同研发制造日产2.5万吨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中试装置,确保这一国内最大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装置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了解,未来双良股份海水淡化设备主要应用在发电、化工、钢铁和市政供水等领域。
据专家介绍,目前我国的海水淡化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行业成长性良好,因此先行企业未来将具有较强的渠道先发优势。
节能保温
在建筑节能市场里掘金
双良股份的机械业务重点发展溴冷机余热利用产品、空冷器和海水淡化设备,而双良股份的化工业务则瞄准了建筑节能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通过延伸其化工产品苯乙烯的产业链,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更能直接分享建筑节能市场的盛宴。
苯乙烯简称SM,是石化行业的重要基础原料,应用十分广泛。2008年1月,双良股份以公开增发的募集资金收购江阴华顺新材料有限公司持有的控股子公司江苏利士德化工有限公司24%股权,收购完成后双良股份对利士德实际控股权达到75%,并以募集资金3亿元对利士德进行增资,在原有利士德一期21万吨苯乙烯产能基础上通过技改使得利士德苯乙烯的总产能达到42万吨,居国内苯乙烯产能第三,仅次于上海赛科石化65万吨、中海油壳牌石化56万吨产能。2008年4月份利士德二期年产21万吨苯乙烯装置试车成功。步入2009年,随着下游厂家库存消化,“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频出,2009年上半年公司化工业务实现毛利10629.96万元,同比增长49.36%。
目前,双良股份生产的苯乙烯产品大部分在省内销售,仅在所在地江阴100公里半径内,苯乙烯的年需求量就约有200万吨。苯乙烯价格的大幅攀升为双良股份今年的半年业绩贡献巨大,销售收入占半壁江山。半年报显示,双良股份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61亿元,其中以苯乙烯为主的化工业务半年销售额为9.86亿元,占比60.27%;上半年共实现毛利3.42亿元,其中化工业务实现毛利1.06亿元,占比31.12%。
就在苯乙烯产品产销两旺之际,双良股份于今年6月25日公告,旗下子公司江苏利士德公司拟向下游延伸投资新建年产48万吨/年EPS项目。该项目计划分两期实施,获得政府批文后,利士德公司将开始一期24万吨/年EPS项目的建设,公司将根据一期项目投产后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及市场需求决定二期24万吨/年项目的实施时间。一期24万吨/年EPS项目建设投资约为人民币1.7亿元,项目建设周期大约为12个月。
双良集团总裁助理王晓松表示,“选择做发泡苯乙烯,一方面出于降低生产经营风险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公司更看重国内巨大的建筑节能市场。”对此,国联证券化工行业研究员王席鑫表示,通过产业链延伸将能降低化工苯乙烯业务的单一经营风险,并间接提高苯乙烯产品的议价能力。
“绿色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据专家介绍,相比新能源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因此受到了国家政策的鼓励。在经济发展的能源问题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双良股份致力于打造节能产品,无疑面临巨大的机遇。
但是,这个诱人的“蛋糕”并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在开拓市场中会遭遇技术、人才、观念等多方面的挑战。
陈原,双良集团节能事业部主任,在余热利用领域里摸爬滚打了3年,深知其中酸甜苦辣:“从事余热利用的最大特点是,不仅要精通某一专业技术,而且还要精通与之相关的诸多技术,是在技术的结合部上做文章,否则你就干不了这个瓷器活。这就对你的技术、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更让陈原感到压力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们的观念问题。目前,很多地方还是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而对节能挖潜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既有观念的问题,也有实际利益的问题。有些项目一旦压缩投资,也是先砍节能设备,节能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步,这无疑阻碍着节能产品的利用。
正是针对这种情况,2008年,以杜祥琬为首的五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众多专家联名上书,呼吁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效率。事实上,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日益重视和扶持,这种状况也正在逐步改善。
“尽管推广节能减排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缪双大表示,“但我们相信这是一个巨大的金矿,值得下大力气开采。”
壮士断腕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越来越紧迫地摆在了每个有责任感的企业面前。如何应对,如何把握并分享其中蕴藏的机遇,传统产业中的强者对此并非没有优势。
双良股份,国内中央空调行业的领导企业,在其原主导产业领域,日子过得也不错。然而,危机总在鼎盛时悄然降临。幸运的是,双良意识到了,用集团掌门人缪双大的话说,发展遇到了“天花板”;更幸运的是,企业不是在走投无路时重整、重组,突围就有了传统业务的支撑,有了品牌的支持,有了投入和强势突破的实力。
结构调整,要耐得寂寞,敢舍善取,不仅落后的产能要勇于舍弃,一些相对低效或者游离在主题之外的资产和业务也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近年来,双良股份淘汰了原有进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的风机盘管、电制冷中央空调制造,收缩了民用中央空调业务,累计割舍了曾占主业近四成的产业,这对于一家还在相关领域有相当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来说,难能可贵。
转型过程中,双良在传统领域里积聚的研发与制造量能厚积薄发。他们分析自身产品特点、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导向,利用超过25年的中央空调行业经验,循着核心技术不断延伸、裂变,渐次打开新天地。行业内仅有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引擎。
双良股份忍受阵痛,收获的是突破“天花板”后新的高成长空间,正从传统的主要从事民用中央空调生产商向以先进技术推动节能减排的绿色企业的全面转型:公司目前是国内唯一拥有余热溴冷机技术的厂家,在能源、石化、化工等余热富裕的领域订单数量快速增加,并可实现大大超过传统制造业的毛利率;大型空冷器市场已获突破,国联证券预计公司未来三年空冷器业务将加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在35%左右;国内海水淡化市场亦属节能环保朝阳行业,随着国家节水政策力度的加大和工业用水价格的上涨,海水淡化业务将成为公司重要的新盈利点;EPS项目加大了公司在节能减排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有望受益经济复苏和建筑节能政策的推动,进一步提升其化工业务的抗风险能力。
今后,双良还将进一步开发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合作伙伴益科博能源公司研发成功的太阳能光热发电核心技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大大降低了太阳能发电成本。公司将与益科博合作,把太阳能光热和溴化锂换热技术结合起来,向全世界推广太阳能光热中央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