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数码时代与新浪科技共同推出“新闻调查”栏目,旨在为读者提供IT业界大家所关心但却并非被大多数人所真正了解的新闻,或者是那些隐藏在新闻背后的故事。在此,本刊与新浪科技共同向社会各界征集新闻线索———企业、行业里不为人知的内幕,新闻表象下面的故事,经常发生但却被我们所忽略的细节……
“今年对于大多数空调企业尤其是中小空调企业来说是日子最难过的一年,继去年的凉夏以后,今年又遭遇了非典。为了争取到较大的出货量,连以往不屑于打价格战的一线空调品牌也不得不高高擎起价格利剑,致使空调业整体利润下降。由于产量的增加,导致库存的大量增加。空调业在明年将是决战的一年,我相信会有许多人们曾经熟知的空调品牌会消失,或者被大品牌所兼并,明年的空调竞争会更激烈。”美的空调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席话,很有代表性。对于空调业将在明年决战,格兰仕公司经理助理赵为民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
■业绩盘点:利润缩水是必然
秋天就这样悄然而至,空调厂家的算盘早已“噼里啪啦”响过,旧的制冷年度结束,新的制冷年度又开始了。“今年的收成咋样?”这本是荷锄而归的老农们相互间常问的一句话,今年它倒成了空调企业老总们见面后的流行问候语。对于他们来说,今年摇头的要比点头的多。
来自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信息显示:今年1至5月,空调的销售总量为1920万台,库存数量为236万台,再加上2002年约700万台的库存,目前整个行业的库存在1000万台左右。如果按照每台空调1500元的价格计算,整个行业库存沉淀的资金在150亿元左右。另据中怡康报告显示:到目前为止,今年空调的销量比去年仅增1.16%,而销售额却减少17.01%。
国内几大空调上市公司的业绩报告,也成了空调企业利润率减少的证明。格力电器(000651)、粤美的(000527)、青岛海尔(600690)、科龙电器(000921)四大空调巨头都表示空调主营业务的收入有所增加,其中格力空调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38%,科龙同比增长了20%,最少的海尔也有8%的增收。不过,销售额的增加并没有给这些企业带来多少喜气,利润率的缩水让这些企业颇为揪心。海尔和科龙在业绩报告中均承认空调利润率有超过6%的下滑幅度。在香港上市的华凌电器的中报更是显示,其空调产品的利润率降幅达到4%以上,这使得尽管其今年上半年营业额上升了27%以上,但亏损幅度却比去年增加了1.92倍,高达2760万港元。
从业绩报告上来看,以空调为主业的上市公司除了ST科龙(000921)实现扭亏、格力电器(000651)一枝独秀外,其余三家老牌绩优股———粤美的(000527)、青岛海尔(600690)和春兰股份(600854)的每股收益都在去年全年的50%左右,相应地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也只有去年的一半。而空调行业一般在10月就结束了当年的冷冻年度,第四季度难有作为,因此今年空调类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较去年相比大幅下滑已成定局。
■三大劫难:价格战阴魂不散
赵为民分析认为,今年空调市场遭遇了“三大劫难”:今年年初,空调原材料之一的进口钢材价格上涨30%以上,而国内替代品价格上涨了60%,与此同时,空调的其他原材料如铜、铝、石油等价格也全面上涨;非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五一”这一空调销售的黄金时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有的空调销量还不及去年的一半;第三大劫难,就是由于去年空调库存量大、市场中品牌价格竞争激烈,致使同期空调的平均价格下降了15%。
“幸亏我们今年对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有所预见,在空调销售淡季就早早通过促销、调价等方式启动了国内市场,因此受非典的影响很小。”美的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有的人却认为,正是由于一线品牌今年主动挑起价格战,导致了全行业的利润率下降更快。除了价格战,今年国内许多地区的凉夏天气以及空调原材料涨价等外
部环境也逼得空调企业不得不把更多的成本花费到产品制造之外,市场营销、渠道拓展等费用的大幅上升也是导致空调利润下滑的重要原因。
格力就在业绩报告中称,公司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部分材料涨价的影响,不得不加大了部分原材料的预付款,从而导致上半年预付款比上年同期大增267%。海尔也表示,部分原材料价格波动已经给家电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使得连年价格恶战的空调行业利润下滑趋势更加明显。几家空调企业都表示,价格战是导致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
■拼力支撑:出口成了救命稻草
“我们今年仅出口的空调就达到了100万台以上,而原来的预计外销量是80万台。我们今年的空调出口未受到非典等方面的影响。”美的集团相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格兰仕的赵为民也表示,刚刚进入空调业时间不是很长的格兰仕,今年的出口量就达到了80万台,出口激增220%,成为国内出口增幅最快的空调企业,而出口也成了格兰仕空调很好的利润增长点。
尽管国内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但今年上半年以来国内空调的出口业务几乎全线飘红。商务部的有关统计显示,出口已经成为我国空调行业越来越强化的利润增长点。今年1至7月,我国企业仅从上海口岸出口的空调就较去年全年出口总量增长了近1倍。其中对西班牙的出口增长11倍,对意大利、希腊的出口也增加了6倍和5倍。
业内人士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空调大量出口海外,但同时走进国门的洋空调数量也在成倍增长。比起洋空调进口数量和进口货值的成比例倍增,中国的出口空调则显出了价格存在不同程度下降的状况,甚至已经有业内人士就此向全行业发出了警告。
■市场整合:优胜劣汰结果将现
“明年将是空调企业整合的一年,许多中小品牌会消失,一些二线品牌可能被收购或兼并”,美的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就连我们这种国内的一线品牌,都在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做大做强。明年,将是空调业结束春秋战国时期,进入寡头垄断时期。”这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美的集团正在与一个世界五百强的大公司洽谈合作,而且这种合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在空调企业,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将是一个发展趋势。”赵为民说。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不久前的报告显示,今年国内空调市场竞争已由分散走向集中,格力、美的、海尔等10个排名靠前的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高达85.47%,同比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市场竞争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
来自中怡康的统计也显示,今年1至6月,全国966家商场销售的99个品牌中,二、三线品牌有52个品牌的销售额都有明显下降,占到了总品牌的54.2%。也就是说,二、三线品牌中一半以上都没有达到去年同期的销售量,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忧虑。根据压缩机厂商提供的压缩机出售信息显示,就连不久前还号称进入“行业三甲”的一知名二线品牌企业,由于新推产品缺乏新意,市场份额进一步萎缩,销量不超过70万台。因此有业内人士分析,今年将有一大批二、三线品牌逃离空调市场或者被并购。可以预见,2004年的空调市场上我们所熟悉的面孔将越来越少。
回顾2003年空调市场,上百万库存积压、原材料全面上涨、一线品牌调低价格重塑“价格标尺”、非典突袭、全面实施3C强制认证等一系列的不利因素,的确令一些中小品牌受到了重创。据业内人士估计:在现有的空调企业中,在2004年空调冷冻年度开始时,至少要“洗”掉近1/3。这些品牌或者把业务重心转向其他领域,或者被兼并,甚至可能直接消失。
业内人士指出,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今年空调业二、三线品牌的市场格局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二线品牌推陈出新的速度缓慢,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同时部分三线品牌抓住有利时机紧追不舍,导致二、三线品牌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二、三线品牌之间弱弱联合做大做强,也已经初露端倪。(闻雯/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