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6000万撬动6个亿 海拓普入主ST春都保壳成功 2003-10-06 17:50
今年8月29日,已经暂停上市交易5个月后的ST春都(000885)终于发布了酝酿已久的中报,其实现净利润4200万元,每股收益0.2656元。公司董事会秘书刘亮表示,他于今年9月5日已经向深交所提出了恢复上市的申请。根据证监会关于恢复上市的相关规定,今年年内有望实现恢复上市。 至此,不为人所知的高科技企业西安海拓普公司入主上市公司ST春都保壳之战,终于可以说成功了一大半。西安海拓普当初投入的6000多万元,如今已经成功地掌控了ST春都4个亿的资产,而通过春都还间接掌控相关资产2~3个亿。那么,西安海拓普是怎样“小马拉动大车的”?又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完成首例“内涵式”重组的?这对那些意欲走出本地,寻求更大发展的陕西企业有何借鉴意义呢? ST春都连续3年亏损 春都,全称春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生产“春都”火腿肠著称,在最好的1994、1995年度年销售额就已经达到35亿,但是在西安海拓普进驻之时,ST春都已经面临着相当的困难。2000年、2001年、2002年连续3年出现亏损,而且内有大股东春都集团欠款,外有证监会行政处罚的罚款,可谓内忧外困。 是时,外界对西安海拓普的实力也是颇有怀疑,就重组ST春都所需的庞大资金,海拓普“小马能否拉动大车”?海拓普公司内部亦是压力重重,抛开主业远去外地,收购一家陌生的食品企业,是否会拖累公司整体的发展,以致刘海峰董事长不得不以辞去董事长职务的举措来冲破这重重压力;而从众多媒体到ST春都职工本身都对这种重振主业的“内涵式”重组有着或多或少的怀疑,毕竟资本市场已经上演了太多的传统重组。 但是,正如刘海峰自己所言“人人都看到的机会,就一定不存在机会”,首先应该敢于争创天下先,敢于抓住机会,是商三分险;但是风险往往与利益并存,西安海拓普正是首先抓住了机会,然后才能实施自己的管理。 而对于西安海拓普而言,入主ST春都,还有另外一层更深的战略意义。西安海拓普是一家高科技企业,尽管近几年发展相当迅猛,但是高科技带来高利益的时候,也蕴藏着高风险。传统产业恰恰能够补充公司自身产业结构的不足,有传统产业的稳定收益,足可支持高科技产业的持续发展。 抓机会敢为天下先 刘海峰认为,食品行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春都是中国火腿肠行业的开山鼻祖,而今这个行业已经达到四五百亿元的规模,仅“春都”自身在最好的1994、1995年度年销售额就已经达到35亿,而目前的市场一大巨头———“双汇”在2002年的销售额更是达到100亿,说到这里他的眼里已经充满对企业前景掩饰不住的兴奋。 ST春都的董事会秘书刘亮,更是介绍了保壳重组当中的四个“第一”。首先,这是中国证券市场上,首家以“内涵式”重组为主的重组方案,该方案的意义在于盘活原有资产,恢复其主导产业,而不是以往“报表式”的、资产的大进大出式的重组。 其次,这是中国证监会实施《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以来,第一个因为财务危机申请豁免被证监会批准股权要约豁免的上市公司。 第三,这是第一个由上市公司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重组,“在这次重组当中,儿子告倒了老子,春都食品股份公司依法追讨大股东所欠债务”。 第四,这也是财政部最后批准的一个上市公司重组方案,因为将来这一权限将移交给国资委。 空争这四个第一,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透过这四个第一,我们看到海拓普敢为天下先的胆魄,而其结果正如刘亮所说的:“我们的重组在四方面资源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可以达到五方效益的最大化,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品牌资源、人员和设备资源有机结合,使上市公司、股东、员工、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利益实现了最大化。” 无疑,敢争天下先,他们才能把握这难得的机会,才能为在管理细节根本改造企业创造机会。 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经营领域,海拓普仅仅派出了三个半人,来进行“春都”的管理。他们是董事长刘海峰,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刘亮,还有一位办公室主任,而海拓普的董事会秘书柳红梅,因为还要干西安方面的工作,所以在刘海峰看来只能算半个。三个半人整合了春都3000员工。 投6000万成功控股ST春都 已经重组成功的ST春都即将恢复上市,又将重返资本市场。而海拓普的资本运作手段,确实值得我们不少陕西企业借鉴。 海拓普为重组春都共投进6000多万的资金,但是现在,他们成功取得春都37.5%的股份,较之第二大股东河南建设投资总公司的持股比例高出17.5个百分点,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而现在仅上市公司春都的货币资金就达8386万元,流动资金更是达到2.2个亿,这还不算存货和应收账款,并且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经过清理整顿达到4个亿,资产结构状况良好。通过ST春都,公司还参股了华美生物制药、春都制药以及一家薄膜厂,这三家的资产规模也有2~3个亿。而今,ST春都恢复上市就在眼前,上市后,则还有望实现增发,根据证监会的相关规定,增发额为不超过净资产的两倍,这样又可以再圈得4~5个亿的资金,这样看来,“小马不但拉动了大车,走得还挺稳”。 刘海峰更是对这一点归结为“用30%的钱去干100%的事”,在谈到对于海拓普本身的影响时,他更是表示“去年海拓普的总资产达到5个亿,而今年合并ST春都来计算的话,将达到10个亿”。 “国际上大型公司都是通过并购做大的,还有什么比资本运作发展更快的办法吗?”我们尽可以把刘海峰的这句话,作为一个成功推动资本魔方的企业人士,回首资本运作之路的感慨。 ST春都重组是首家“内涵式”重组 海拓普的资本运作之路,的确又是不平常的。他们的重组是资本市场上首家“内涵式”重组,不同于以往大股东通过将优质资产和上市公司进行置换,从而在报表上实现盈利的方式,而是盘活现有资产、振兴主业,实现社会资产的增值。 “我们是通过资本经营来开展产业的,没有什么杂念,动机是纯洁的,没有可以非议的地方,”刘海峰对此颇为自豪,“我们没有做一块钱的股票,这在目前的中国,还找不到第二家。” 也正是这种“内涵式”重组的思路,让他们获得了洛阳市政府乃至河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孙善武前后8次去春都解决春都的具体问题,多的时候一个月达到两次,他还曾讲过:“支持春都就是支持我们自己,春都的光荣就是洛阳的光荣。” 当地政府为何会对一家来自外省的企业如此垂青呢?因为这种盘活现有资产、振兴主业的重组做法,最符合当地的利益,用刘亮的话来说就是:“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品牌资源、人员和设备资源有机结合,使上市公司、股东、员工、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利益实现了最大化。” 重组成功,当地的“壳资源”保住了;发展主业,“春都”的品牌,不但保住了还能再发展;盘活现有资产,3000员工的安置解决了;生产基地在洛阳,当地财政收入,也保证了;而企业以分段交税的方式,在不远的将来,还能给企业所在地西安带来收益。 这也给后继的陕西其他企业提了一个醒,借壳重组,到外地寻求发展,选择适应当地需求的项目是必要的前提。敢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采用“多赢的方案”推动资本魔方,或许就是海拓普成功入主ST春都,带给后继的陕西企业的启示。(实习记者 晓寒 记者 李亦南/华商报)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