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对厦汽迷局调查后,我们的一个突出感受是,中国的汽车企业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和使命;厦汽迷局的典型性在于:与其他的汽车企业变局不同的是,厦汽的故事是一场内战,一场省市两级政府主导的权力迷局。这也是我们将《厦汽800天权力迷局》作为封面故事隆重推出的初衷所在。
在地方政府的强行主导下,厦汽被迫重组。然而,重组不但没有实现政府的意愿,反而让局面不可收拾,在重组后的800多天中,股东们演绎出一幕幕让人目不暇接的权力争夺戏。
都是国资控股,为什么还出现这种内讧?无非是国有资产的代言人认为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福汽想通过重组把厦汽变成自己的融资平台,而厦门国投则想通过重组控制福汽旗下的东南汽车。
厦汽的股东纠纷,其实是两级国资方的搏弈!在这种背景下,厦汽权力迷局持续800天也在情理之中,尽管在外人看来几近笑掉大牙。
但愿类似厦汽800天权力迷局的故事不再重演。
在帝豪大厦28层、厦门汽车的办公驻地,可以看到著名的白鹭洲,但此时厦汽的高层们早已没了赏景的心境。
自2001年,在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的强行干预下,福汽入主厦汽以来,围绕厦汽的重组,各种力量明里暗里上演了一幕幕让外人看不懂的迷局……
2001年配股流产之谜
2001年3月29日,在审议配股预案的股东大会上,当时厦汽的第一大股东、持股29.68%的厦门国投对自己提出的配股方案居然投出了弃权票,从而导致配股方案流产,各方一片哗然!
厦门国投为何出尔反尔?
1988年6月,厦门汽车工业公司成立。1992年,经过股份制改组的厦门汽车工业公司更名为"厦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厦汽在上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600686。
1997年6月19日,刚辞去厦汽董事长、总经理职务的黄培予因涉嫌贪污被依法逮捕,此时离他1996年6月当选仅一年之隔。真相在调查中被披露:1993-1996年,黄培予利用职务之便,有计划地对厦汽在香港设立的子公司--嘉隆集团采取更名、股东、股权变更等手段,将本应归属厦门汽车的嘉隆集团35%股份占为己有。同时黄培予还侵吞公款924万余元。案发后,黄培予让嘉隆集团退还了500万元。1998年11月25日,厦门中院一审判决,黄培予犯贪污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黄培予辞职后,1997年6月6日,厦汽第五次股东大会增补林小雄、张银南为公司董事,并在随后召开的董事会上,选举林小雄为董事长、聘任张银南为总经理。
在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厦汽的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均取得了良好进展。1998年上半年,厦汽完成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就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0.87%和52.45%。评价企业投入产出、营运、盈利、偿债及发展诸能力的11项指标,均位于当时全国汽车行业的前五名。骄人的业绩,为"林张配"的厦汽格局打下了稳固的基调。
此后,厦汽在"林张配"的带领下,经营逐步走出谷底,但在再融资上却没有突破。
厦汽历史上总共进行过三次融资:第一次是1992年6月开始招股的首次公开发行。1992年6月至1992年10月发行社会公众股1440万股、内部职工股160万股,共计1600万股,募集资金2880万元;第二次是1993年7月,以国有土地折为568万股国家股,并以每股2.20元公开募集法人股1432万股,共计2000万股;1994年的配股是厦汽的第三次融资,也是厦汽自1993年上市后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股权再融资。
从1994年到2001年,刚好七年。股权再融资成了厦汽的七年之痒。2000年,厦汽已基本符合配股条件,并数次在股东大会上提出配股议案,但因当时政策面变化因素较多,厦汽配股并没有在2000年进入操作。
2000年4月26日,厦汽召开1999年度股东大会审议2000年度配股预案:每10股配售3股,每股配股价暂定为6-8元。2000年6月30日,厦汽临时股东大会确认上次股东大会通过的配股预案继续有效,12个月的有效期重新计时。
2001年2月底,厦汽董事会突然对配股预案进行修改,变更了其中一项拟投资项目,提高了配股价格区间,即每股配股价暂定为8-11元,并定于2001年3月29日下午在2000年度股东大会上审议新的配股预案。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在2001年3月29日,厦汽第一大股东--厦门国投(厦门市财政局持有厦门汽车29.68%的股权,委托厦门国投管理)居然会在股东大会对自己早就想实施的配股方案投出弃权票。7年之后的配股融资方案宣告流产!
厦门国投为何出尔反尔?谜底很快就被披露:厦门国投弃权并非本意,而是地方政府借助行政力量强行插手所致。据称原因是福建省政府一直想让福汽重组厦汽,以求做大福建汽车产业。如果厦汽配股成功,势必增加福汽入主厦汽的成本。
果然,2001年4月10日,福建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原则同意福厦汽车工业联合重组方案,即福汽集团受让厦汽17%的股权,控股厦汽;福汽集团入主厦汽后,要尽最大努力实现增发新股,并用所募集资金收购东南汽车有限公司中的闽方股份,从而实现福厦汽车的全面联合。原则同意福汽向省财政厅借款1亿元,用于收购厦汽部分股权,此笔借款待厦汽增发新股完成后由福汽负责偿还。
东南汽车公司在此次厦汽重组中被摆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这也为以后的纠纷埋下了伏笔。
福建省政府为什么要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帮助福汽入主厦汽?
这从福建省政府与福汽的关系中就可以很容易明白:1992年3月成立的福汽集团,是一家国有独资公司,出资人就是福建省人民政府。虽然厦汽也是国资控股,但在福建省政府心中,福汽与厦汽一定亲疏有别。
1992至1995年期间,福汽业绩乏善可陈,这种情况在1995年与台湾裕隆合资成立了东南汽车才有了改观。东南汽车公司发展之快完全超出了福汽的想象,但东南汽车在发展中很快就遇到了问题--缺乏资金。
按照汽车产业政策,台湾裕隆如果增资,为了保持股权比例,福汽必须再投入资金。福汽自己没有钱,东南汽车又没法上市"圈钱",福汽于是把目光投向了有融资渠道的厦汽。此想法得到了福建省政府的认同。据福汽一高层透露,早在1995年,福建省就想通过实现省汽与厦汽的联合,解决融资难题。
另外,福建省政府还有一个更宏大的目标,就是整合福建省的汽车产业。并计划在2005年,全省汽车工业总产值要达到350亿元,汽车年产量20万台以上,跻身全国"十强"。
但厦汽作为厦门市的宠儿,真的甘心拱手让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让人迷惑的问题:2001年2月底,厦汽董事会为什么会突然大幅提高每股的配股价格区间?
最正常的解释是:当时股市仍处在牛市行情期间,厦汽提高配股价格区间显然与行情有关。可记者却认为这是厦汽在已知道福汽准备入主的消息后,故意设置的重组障碍。而厦汽最大的股东--厦门国投的背后其实是厦门市财政局,从而是否可以推断,厦门方面其实是不愿意福汽入主厦汽的?据说,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官员间曾红过脸、拍过桌子。记者在采访中还听到这样一个传闻:当时福建省里曾以"组织纪律"和"追究责任"的强硬态度,要求厦门市方面制止厦汽配股方案的通过。
2002年配股再次流产之谜
2002年5月10日,在厦汽年度股东大会上,厦门国投、永昌投资、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同时对配股募集资金方案投出了反对票。配股筹资再次流产!而在此之前,该方案已经在董事会上得以通过,反对的三个股东,均投了赞成票。
他们为何翻手为云覆手雨?
2001年9月28日,厦门市财政局与福汽集团签订股份转让协议书,厦门市财政局将厦汽2575.7990万股国家股以每股3元、共计7727.3970万元的总价转让给福汽。
2001年11月30日,厦汽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改组董事会。会议以出席大会表决权总数100%的得票率顺利补选4名董事。4名董事中,1名来自厦门国投,3名来自福汽。福汽派出的董事除董事长凌玉章外,另二位均是副总经理。而此前,厦汽董事会已经退出4名董事,张银南便是其中之一。
毫无悬念地,福汽董事长凌玉章出任厦汽董事长,原厦汽董事长林小雄改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原厦汽总经理张银南去职。厦汽进入"凌林配"时代。
凌玉章当选董事长后表示,福汽入主厦汽是实施福建省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的第一步,拉开了福建省汽车工业联合重组的序幕,第二步是厦门汽车与东南汽车的整合。
2002年3月18日,财政部批复厦汽的国家股转让,并批准将厦门财政局授权厦门国投持有的1921.7602万股国家股,划转给厦门国投持有。这样,厦门财政局持有的厦汽29.68%国家股就一分为二,福汽集团持有17%而成为厦汽的第一大股东,厦门国投持有12.68%而成为第二大股东。并且地方政府部门的身影从厦汽股东名册上彻底去除,厦汽股东具有了更真切的企业运作色彩。
福汽入主厦汽看来非常的顺利。
2002年3月21日,掌控厦汽的福汽首次提出配股融资方案,并主张将资金投向是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海沧客车厂项目二期以及厦门金龙汽车车身有限公司技术改造项目。该方案在董事会上得到了通过。
2002年5月10日,厦汽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审议公司2002年度配股议案以及配股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报告。但这时风云突变,让福汽猝不及防。当时厦汽的第二大股东厦门国投、第五大股东永昌投资、第六大股东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同时对本来已经在董事会上赞同的配股议案投出了反对票。
配股再次流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
东南汽车问题应该是此次配股失败的关键所在。
厦门国投所以同意福汽入主厦汽,除了政府行为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就是看到厦汽可以收购福汽在东南汽车中的股份。在重组方案中,明确提出福汽入主厦汽后,要尽最大努力实现增发新股,并用所募集资金收购东南汽车有限公司中50%的闽方股份。而2002年5月10日的配股增发方案,只字不提东南汽车,怎不令厦门国投等股东愤怒。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厦门国投对福汽集团未实施当初的重组方案一直耿耿于怀。总经理林小雄曾在多种场合表达了上述观点,福汽则强调自己一直在努力实施重组方案。
记者在采访中却听到这样一个没有证实的消息:东南汽车正在自己谋求上市,预计2004年其上市愿望可以实现。
厦汽为什么不执行以前重组方案,增发新股来收购东南汽车50%的股份?不外乎有以下原因:福汽没有完全掌控厦汽,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不愿意将自己最优良的资产划到厦汽门下。或者厦汽对于福汽,更多是福汽的一个融资渠道,而东南汽车才是福汽的产业平台……
对于福汽来说,厦汽失败,自己还有东南汽车;而对于厦门国投来说,厦汽失败,则是全盘皆输!
经营班子延期换届之谜
2002年6月28日,厦汽第四届董事会诞生。可是在第四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上,董事们却因为经营班子延期换届的问题而引发巨大分歧,从中午一直吵到晚上11点。厦门国投的两位董事林小雄和林韶坚公开发表保留意见和董事申明!
厦汽内部矛盾首次公开化。
2002年6月28日上午,厦汽200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完成了董事会、监事会的换届选举,产生了第四届董事会。
董事会成功换届后,接下来的程序就应该是提名总经理人选和聘任新一届经营班子。可是,代表福汽方的新当选的董事长凌玉章却认为,经营班子换届的条件尚不成熟,总经理、副总经理等高管人员继续留任,并按公司章程履行相应职责。董事会同时承诺,在三个月内完成经营班子的换届工作。
凌玉章的讲话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顺利的新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立即因为经营班子的延期换届而引发巨大分歧。
代表厦门国投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林小雄显然对自己"暂时留任"十分不满,认为董事长无权以"目前条件尚不成熟"为由,不按既定议题提请董事会审议公司经理人员聘任议案,妨碍新一届经营班子的如期产生。随后话锋直指凌玉章:"现任董事长及部分董事置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于不顾,造成现有公司经营管理人员不稳定的局面,势必对公司的正常运作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
厦门国投另一位董事林韶坚的措辞更为尖锐,矛头直指凌玉章和福汽:"已就任7个月的董事长,以'刚刚当选、时间仓促'为理由,以'经请示有关部门同意'为依据,坚持改变原定的议题,违反了上市公司有关规定,更令人费解的是,本来董事长同意的议题,却因董事长个人的情绪变化而影响到像经营班子正常换届等如此重大的事项,这种一股独大,家长式的作风已造成厦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扭曲,将给包括国有股在内的其他股东带来伤害;决议做出的留任副总经理以下高管人员的决议,不符合厦汽《章程》的规定,是对总经理法定权力的践踏。"
会议从中午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多,场面争吵不休。
新大股东入主、董事会改组后,经理层的换班是很通常的事,凌玉章延期经营班子的换届,用意何在?总经理林小雄得以留任,为何反而不满?
凌玉章之所以延期换届,是因为一旦经营高管层确立,基本意味着在未来三年内厦汽的权力格局大致划定。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对厦汽经营权最有影响力的是:董事长凌玉章、总经理林小雄、副总经理姚永宁以及财务总监。林小雄众望所归,出任总经理不过是个程序问题,因此,凌玉章得出经营班子延期换届并非针对总经理人选。
副总和财务总监人选究竟花落谁家,才是凌玉章不愿表决的真正原因。
而对林小雄来说,由于副总姚永宁是福汽方面的董事,如果不能尽快把财务总监握在自己人手里,自己势必成为孤家寡人,这对厦门国投极其不利。这是为什么林小雄自己留任反而强烈不满的根本原因。
由于厦汽股权相对分散,董事会上谁也无法说了算。那么对双方来说,控制经营权就显得十分重要,失去经营权的一方,日后必定将处处受到制肘。相反,掌握经营权的一方,就可以达到"挟百姓以令天子"的目的。
表面上,福汽在这次股东会较量中取得了有利地位,事实上,福汽除入主厦汽董事会外,迄今并没有实质掌控厦汽及其参控股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据知情人士透露:厦汽管理层方面"水泼不进",凌玉章想派一个财务科长(到厦汽)都派不进去。
三个月后的2002年10月9日,厦汽董事会对经营班子问题进行了研究,决定总经理、副总经理等高管人员继续留任。对此次决议,独立董事黄世忠明确反对,董事林小雄、林韶坚投了弃权票。这次董事会直接导致独立董事黄世忠辞职。
时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会计学教授的独立董事黄世忠认为,董事会未能履行经营班子换届承诺,有违诚信原则。经营班子不能如期换届,原因在于代表大股东利益的董事之间在总经理等经营班子人选方面存在严重分歧。一些董事过多考虑大股东利益,不能真正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不利于厦汽的健康发展。
股权争夺内幕
2002年7月2日,厦门国投志在必得的7.09%的厦汽法人股在拍卖会上被忽然从斜刺里杀出的神秘买家夺走。而在此的前一天,参与竞拍的却只有厦门国投旗下的厦门罐头厂。而福汽,极有可能是这次神秘买家背后的主谋。
厦汽股权的激烈争夺,在一、二股东之间悄悄拉开了序幕。
2002年6月22日,厦门国际商品拍卖中心在《中国证券报》刊登了仅有两句话的拍卖公告:受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委托,定于2002年7月2日下午3:30在厦门市槟榔路1号联谊广场12楼拍卖厦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686)法人股1074万股。请有意竞买者到我中心办理竞买手续。
拍卖公告没有指明1074万股法人股的持有人是谁,但从持股数量看,这显然是当时厦汽第四大股东--远华电子(占厦汽总股本的7.09%)所有。远华电子是厦门远华集团下的子公司,远华集团涉嫌走私后,远华电子的这部分股权一直质押已三年有余。
对于这7.09%的股份,渴望再次成为厦汽第一大股东的厦门国投是志在必得。就在临近开拍的前一天,即2002年7月1日,参与该股份拍卖的仍只有厦门国投旗下的厦门罐头厂,形势对厦门国投非常有利。
2002年7月2日下午,厦门天气有些炎热,厦门国际商品拍卖中心所在大厦的门前,闽字头的小轿车骤然多了起来。从后来媒体对此次厦汽法人股拍卖的报道看,当时到拍卖会采访的媒体寥寥无几。
拍卖从下午3:45开始,1074万股法人股的起拍价是3400万元,相当于每股3.166元。而参与拍卖的竞拍者只有两家:竞拍号为228的厦门罐头厂和竞拍号为268的神秘人。
拍卖开始后,在两个号10多次的轮番应价后,竞拍价扶摇直上,并出现了一次以1000万元的幅度跳叫。当"268号"报出了5350万元的最高应价,"228号"陷入了沉默……"268号"最终以每股4.981元的竞买价把7.09%的厦汽法人股收入囊中。
整个拍卖过程只用了10分钟。
拍卖一结束,"268号"就旋即退出拍卖现场,迅速消失在人群中,其神秘身份引来诸多猜测。
一个多月后,神秘买家终于浮出水面。厦汽1074万股法人股的买受人是港商独资企业福建漳州闽粤第一城有限公司,其法人叫陈金才。陈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厦汽控股60%股权的子公司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小金龙)的二股东,持有小金龙40%股份。
据说陈是在7月2日上午才得知远华电子股份拍卖的消息。此次拍卖的门槛极高:注册资本在8000万元以上的法人实体才有资格参与拍卖;同时要求在7月2日上午11时前交足600万元现金的保证金,余额必须在7天内付清。
如此短暂的时间、如此高的门槛并没有难倒陈金才。陈找到了厦门员当新市区开发公司,该公司是厦门最大的房产公司之一,资产近5亿。通过员当新市区开发公司,陈金才在不足一小时的时间内办妥了所有的拍卖手续,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7月2日下午,陈金才的人顺利出现在厦门国际拍卖中心。陈的出现彻底打乱了厦门国投所有的部署。拍卖开始后,陈金才方面的人根本不给厦门罐头厂以喘息机会,据说厦门罐头厂连请示汇报的时间都没有。
从陈金才的忽然杀出,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陈不支持厦门国投。从后来陈金才在厦汽股东矛盾中,旗帜鲜明地支持福汽推断,不排除陈当时竞买厦汽1074万股法人股时,福汽给予了支持的可能性。事实上,在法人股拍卖现场,就有人看到福汽、厦门国投双方人士的身影。
陈金才为什么要反对厦门国投,支持福汽?
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陈希望借此维护自己在小金龙的利益。
厦汽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大、小金龙。近年,大金龙为厦汽贡献了大量利润,而小金龙在各方面均无法望其项背。在大金龙阴影下艰难度日,是小金龙切肤之痛,这影响了40%股份的陈金才的利益。
除了能帮助小金龙发展,在厦汽各股东里,谁能对大金龙起到抑制作用,陈可能就支持谁。而厦门国投执掌厦汽,对资源的分配必然兼顾大小金龙--这两家都是厦汽的命根子。而福汽则不然,福汽除了厦汽,还有东南汽车等项目,大金龙对福汽的重要性远弱于厦门国投。
为了得到对厦汽的控制权,福汽极有可能对陈作出支持小金龙而局部抑制大金龙的承诺。
据说陈金才还有一个隐秘愿望,就是对被黄培予占有的嘉隆集团35%的股份归属施加影响。黄虽然因东窗事发而被判刑,可其侵占的本应属于厦汽的35%嘉隆集团股份至今没有合理的归属方案。而陈正是嘉隆集团的大股东之一,他对悬而未决的35%的嘉隆集团股份当然不会不在意。
但厦门国投和福汽的股权之间并没有因为陈的杀出而偃旗息鼓,反而愈演愈烈。2003年3、4月间,厦汽股权争夺风云再起。
2003年3月26日,厦汽第六大股东--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将所持厦汽国有法人股750万股(占4.95%)转让给厦门国投。厦门国投持股比例由12.68%增至17.63%,超过福汽(17.00%)而成为厦汽第一大股东。
但厦门国投在第一大股东位置上屁股还没有坐热,椅子又被福汽夺了回去。5天后的4月1日,陈金才转让了厦汽法人股316.6718万股(占2.09%)给福汽(尚未办理过户手续),福汽持股比例增至19.09%,保住第一大股东地位。陈金才的股份则降为5%。
经过这番股权收购战,福汽与厦门国投维持了话语权格局,但持股比例差距开始缩小,仅相差1.46%。在这一轮股权收购战中,陈金才对福汽集团支持很大,否则福汽难以在短短的5天时间里,重新夺回第一大股东宝座。
"剩下的5%,关键时候还会站在福汽这边。"陈金才对记者如此说。
但夺回第一大股东宝座的福汽并不敢睡安稳觉,因为厦门国投仍虎视眈眈。
2003年4、5月间,资本暗战再度升级。厦门国投陆续收购了四家小的法人股股东所持的厦汽股份,揽得114万股(占厦汽总股本0.75%)的话语权(尚未办理过户手续)。厦门德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厦门国贸纺织品有限公司、厦门东方伟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漳浦县佛昙大丰农场分别出让了厦汽法人股25万股、20万股、45万股和24万股。这样,厦门国投就占有了厦汽18.38%股份,与福汽所持19.09%的股份相比,仅相差0.71%。
这次福汽虽然没有动作,但种种迹象表明,目前的格局不会固定下来,变化只是个时间问题。
董事落选之谜
2003年7月17日,董事会上通过的独立董事人选陈泽荣突然在厦汽临时股东大会上被刷下。董事会的决议在股东眼中再次如同儿戏!
最后期限已过,厦汽的独立董事人数仍不能满足中国证监会的要求;本来支持大股东的董事在年报会议上忽然反戈一击……对厦汽来说,的确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2003年7月17日上午,厦汽临时股东大会在帝豪大厦28层会议室召开。
会议提交表决的有3个提案,分别是"修改公司章程,将董事会成员由9人增加到13人"、"补选持股7.09%的陈金才为董事"以及"增选4名独立董事"。
这三项提案在两个月前的厦汽年度股东会上就曾提交表决过,当时因为第二股东厦门国投、第六大股东厦门民兴工业公司以及大成基金和融通基金的弃权,导致"修改公司章程"的前置提案遭到否决,增补董事计划也随之流产。当时参与会议的陈金才曾非常激烈地抨击厦门国投的行为"缺乏诚信","在董事会上已经同意,却临时变卦"。
这次股东会,"修改公司章程"议案获得通过,陈金才当选为厦汽董事。就在大家为会议的顺利进行而庆幸时,意外出现了:在选举独立董事时,计划增补的4名独立董事中仅有3名获得通过,一名叫陈泽荣的律师落选了。
从厦汽公开的资料显示,陈泽荣于199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法律系,曾任贸易公司副总经理,国际期货公司资料部经理兼业务督导。1995年至今任职于福建厦门建昌律师事物所,历任合伙律师、副主任、主任。
对陈泽荣的落选,厦汽董秘姚永宁表示,选举董事是股东的权利,自己只能代表董事会发言,股东的想法不了解。不过他承认,陈泽荣的落选应该是有原因的,至于什么原因,他没有多说。
提名推荐陈泽荣的是厦门国投。厦门国投方的董事林韶坚表示,这是股东行为,具体原因并不清楚,但他说了一个情况:独立董事的提名在董事会已经是通过的。第一大股东福汽方的相关人士对此保持了缄默。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股东会前夕,厦汽董事会接到了证监会厦门特派办的电话,说有人举报陈泽荣的独立董事任职资格有问题。
据透露,陈泽荣的建昌律师事物所与厦汽控股的子公司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小金龙)有直接的业务往来,陈泽荣的独立性因此受质疑。
厦门特派办的电话让厦汽董事会进退两难:《公司法》规定,对于已经提交临时股东会表决的提案必须表决,如果要更改需提前十五天通知;如果厦汽不将独立董事提案提交表决,则违反了《公司法》的规定。如果提交表决,似乎是无视陈泽荣的资格问题,罔顾监管部门的警告。
"厦汽高层对陈泽荣的情况应该心知肚明。"另一位知情人士对这种局面的出现表示的自己的看法。
虽然董秘姚永宁更愿意把这一事件看作是个意外,但纵观厦汽重组后的股东争斗史,就会发现陈泽荣的出局,不过是股东战的另一种演化而已。
陈金才当选为董事后,厦汽8名董事中,福汽的凌玉章、王志勇和姚永宁占了3个名额,力又实业方的董事卢文韵、陈金才公开支持福汽,厦门国投方仅剩下林小雄和林韶坚。台湾裕隆的陈维礼立场并不清晰,但从福汽与裕隆的关系看,陈维礼支持厦门国投的机率不大。
新当选的3名独立董事郑新芝、刘运飞和何少平,前两人是福汽推荐的,何少平则由厦门国投推荐。陈泽荣的落选,使厦门国投在董事会中的席数仅有3席,与福汽相比,强弱一目了然。
陈泽荣的落选带来一个后果。根据中国证监会规定,2003年6月30日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按照修改后的厦汽公司章程,13名董事会成员中独董应不低于5人,而2002年10月独立董事黄世忠辞职后,董事会仅剩1名独立董事。此次股东会本应增补的4名独立董事只选出了3名,独立董事根本没达到证监会规定的人数,这简直就是对现行监管规则的挑战。
2003年8月8日,厦汽董事会在缺额一名、缺席一名的情况下召开董事会审议2003年半年报,厦门国投方的董事林韶坚,独立董事何少平和一贯对厦门国投不满的力又实业方董事卢文韵均对半年报投出了弃权票。
独立董事何少平更对厦汽半年报提出质疑。他对半年报投弃权票的理由是:由于小金龙的严重违规运作借款、担保等事项而引发对其会计半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产生质疑。
作为总经理的厦门国投方的林小雄本来应该对此表态,但此时却选择了沉默……
虽然年报最后得以通过,但缺少4票赞成票仍然让厦汽董事会出了一身冷汗。如此变故,对近年业绩报表还算好看的厦汽而言,不能不说是危险信号。
截止2003年6月30日,厦汽前十名股东情况:
排名 股东名称 持股数量(股) 持股比例(%)
1 厦门国有资产投资公司 26,717,602 17.63
2 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公司 25,757,990 17.00
3 力又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16,362,000 10.80
4 福建漳州闽粤第一城有限公司 10,740,000 7.09
5 厦门永昌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7,920,000 5.23
6 厦门民兴工业有限公司 3,600,000 2.38
7 景博基金 2,134,469 1.41
8 裕隆基金 1,586,342 1.05
9 景福基金 1,572,303 1.04
10 同益基金 1,322,487 0.87
厦门董事简介
姓名 职务 性别 年龄 任期起止日
凌玉章 董事长 男 57 2002.6-2005.6
林小雄 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男 41 2002.6-2005.6
卢文韵 副董事长 女 51 2002.6-2005.6
王志勇 董事 男452002.6-2005.6
陈维礼 董事 男572002.6-2005.6
林韶坚 董事 男342002.6-2005.6
姚永宁 董事、副总经理 男592002.6-2005.6
陈金才 董事 男 57 2003.7-2005.6
何美瑜 独立董事 女 66 2002.6-2005.6
郑新芝 独立董事 男 48 2003.7-2005.6
何少平 独立董事 男 46 2003.7-2005.6
刘运飞 独立董事 男 53 2003.7-2005.6
(杨羽/知识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