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双十一”电商大战来临之前,昨日腾讯电商旗下全资子公司腾讯微生活正式亮相,另一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亦在23日正式发布移动好友互动平台“来往”,希望借此抢滩社交化电商。
“经过了团购网站,以及一些指引类网站、APP软件商前面几年的扫街式的推广,很多线下商家都看到了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潜在的市场机会,O2O市场爆发性增长的外部环境其实已经具备。”腾讯微生活总经理耿志军表示,而微生活要为线下商家打造的是一个移动和社交化的数字化用户管理系统,商家借此实现精准营销,消费者则获取优惠信息和手机支付便利。
为此,昨天,腾讯微生活还对外发布了会员卡X1版本,整合了移动CRM、微信自定义菜单、移动客服、微信支付和手机QQ优惠券平台等六大核心功能,为商家提供闭环用户信息管理系统。
那么,微生活对于消费者有何好处?耿志军称,消费者在移动端完成从选货到支付的全过程。比如,外出就餐,消费者可以不带钱包,依靠微生活平台即可获取商家优惠信息,并实现点菜、付账等。腾讯微生活会员卡的短期目标就是达到月交易额10亿元。
腾讯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腾讯微生活目前已服务包括重庆在内的30多个城市,已有3000万用户在微生活平台上领取会员卡,总发卡量超过5000万张,到今年年底预计可以覆盖全国40多个城市,用户量达到8000万以上。其合作的线下客户包括麦当劳、金逸影城、速8酒店等。在重庆,包括表哥茶餐厅、小八仙、欢乐迪、黑马摄影等也是合作对象。
“这标志腾讯电商开始借助移动端的手机QQ和微信发力O2O领域。”昨日,一互联网观察人士称,去年9月腾讯在宣布进军这一领域时被业内认为是搅局者,腾讯依靠财付通和微信的合作,微信用户通过摇一摇、扫描二维码实现“即拍即买”。现在看来,腾讯依托微信、手机QQ两大移动平台,快速抢占O2O市场份额,对团购、点评类移动互联网服务带来巨大挑战。
另一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在前天发布移动好友互动平台“来往”,“来往”产品负责人邹孟睿向商报记者透露,未来,阿里旗下生活服务应用接入到“来往”平台中,其中包括扫码比价工具“一淘火眼”、淘宝的本地生活服务如“淘点点”、支付宝等APP接入进来。
对此,易观国际分析师薛永锋认为,阿里巴巴并不甘心让腾讯微信一家独大,任何一家巨头都不会放过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对阿里来说,此举可能更有助于形成O2O的闭环。(出处:网易财经)
面对电商冲击,百货业开始尝试通过电商之道实现自我救赎。日前,老牌高端百货燕莎商城突然发力,上线微店,打造电商平台。如今,面对不利的市场环境,各家老百货倾尽其能谋求发展,而有些则错过了时机,倒在了不思进取的路上。
微店开启新消费模式
“触网”在百货业早已不是新鲜事物,面对不利的市场环境,各家可谓尽显其能。如今,老牌高端百货燕莎看中了微店。
微店是一个集聚了商场与超市的手机购物应用终端,用户可以在这里挑选商品,与商家、朋友互动。店员可以通过微店客户端上传商品,发布信息;顾客可以通过微店浏览商品,与朋友、粉丝、门店沟通互动;品牌商则可以通过PC操作端查看经营信息、顾客反馈等,进行统计、升级。与其他电商平台不同的是,燕莎的微店并不支持直接下单、付款。对此,燕莎总经理张跃进解释称,“电子商务给消费者购物带来了简便快捷的享受,但诚信及售后保障容易出现问题”。张跃进表示,燕莎并不拒绝电商,但会根据商场商品定位和顾客喜好把微店做得更适合燕莎的顾客,而不是盲目跟风。
同时,下载此应用后,顾客不仅可以随时逛燕莎,还可以顺便逛别的超市和专卖店。这也是燕莎此次追求的顾客资源共享理念。
老百货各显神通求新生
燕莎上线微店在百货行业只是面对不利的市场环境谋求新发展的一种尝试,而选择拥抱互联网的百货也不只有燕莎一家,昔日的“恶狼”正在被各家百货拿来为己所用。
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著名百货公司梅西百货以免费的无线热点为核心,为消费者打造一个既有实体店特色又有网络特征的购物环境和体验。梅西百货通过无线热点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消费者在店内的移动路线,了解每一个特定消费者的进店频率,在主要购物区及各个区域停留的时间,这将为商场提供展台布置、展品摆放等诸多信息。除此之外,商场还能为消费者提供店内地图,做导航服务。
有些百货通过技术创新发展,有些则通过收购做大做强。同为百货老店,西单商场通过收购新燕莎控股组建零售航母;王府井百货控股股东王府井国际则完成收购拥有赛特购物中心、赛特奥特莱斯等知名商场的春天百货;菜百则通过转型黄金专业店重获生机。
那些逝去的老百货
相较于不断创新,谋求发展的梅西百货、王府井、西单商场等,有些百货倒在了不思进取的路上。就在上月,老牌百货三利百货闭店。同样,昔日拥有超高人气的天桥商场、地安门百货、三友百货、丰联广场等逐渐没落下来,挣扎在边缘地带。
在业内看来,除了硬件等制约因素,不思进取也是其没落的主要原因。如今风光不再,留给他们的转型、发展空间已越来越小,想要重焕青春已为难事。
如今,不论是业态上的调整,还是技术上的创新,各家都在求变,而那些不变的老百货终将倒在历史的车轮下。(出处:联商网)
电商的强势来袭,让书店、3C数码、以服装为代表的百货店先后遭遇冲击。尽管以多元业态组合的购物中心还未受到明显影响,但在近日的中购联中国购物中心国际论坛上,业界专家认为购物中心需及早着眼消费趋势,紧随消费者需求,重新定义购物中心产品及业态规划。
强化消费便捷性
电商提供的智能化服务,让购物中心管理者再也不敢小觑这一“对手”。新天地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监谭祐华表示,近两年,由于商户不断反映网上销售的持续升高,让其开始思考如何应对电商冲击。
在谭祐华看来,对于购物中心管理者来说需要克服的首要问题即是如何实现便捷性购物。“消费者只需浏览几分钟就能完成一次网上购物,这个过程既可以省下时间又可以获得实惠。而来到购物中心,这样的便捷性就很难实现。”
谭祐华表示,购物中心想重新夺回消费者“芳心”需要从改变自身着手,首先要重新审视购物中心内所提供的商品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吸引消费者不得不到此购买商品。其次电商可以实现手机、电脑等多方式的智能化购物与服务,购物中心是否可以寻求突破口,与之联动。比如让消费者到购物中心取货,或者购物中心提供送货服务等。
同时,谭祐华强调购物中心不应忽视与区域文化相结合,让环境感染消费者,满足消费者除购物之外的多元需求。“购物环境是否可以让想约会的消费者之间更加贴近,与朋友相聚的氛围是否轻松等。”
以体验业态突围
在经历了产品经济、服务经济后,雨润现代商业集团副总裁李军认为,购物中心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李军表示,目前,消费者更愿意为情感、环境、文化、娱乐埋单,基于这一消费趋势,加强体验业态将会是购物中心未来发展制胜的法宝。
在李军看来,不少购物中心的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体验业态的重要性。比如,万达方面取消二层服饰业态,增加娱乐、休闲、文化等体验消费;上海的部分购物中心将艺术、文化、休闲、户外结合,吸引了不少家庭消费。李军表示,由于服饰类受电商冲击明显,购物中心需及早进行业态调整,重新定义集聚顾客的内容,关注贡献客流的业态。不过,购物中心在增加体验、创新业态的同时也会存在风险性。
购物中心不仅要关注体验业态的引进,还需在室内设计、建筑风格等方面加强体验效果。李军表示,购物中心建筑形态本身就可以为消费者带来体验化的感受。目前,消费者对购物中心的空间和购物体验提出了双重高要求,因此购物中心在设计时应注重每一个节点,进行主题化包装,为消费者营造工作、家庭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
及时优化运营
面对电商对整个传统商业带来的压力,九洲远景商业管理机构战略业务总经理胡进认为,这些压力都在催促开发商以及购物中心的管理者转变管理思路。胡进表示,购物中心“不仅是开好场,更重要的是调好场”,更看重顺应市场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运营优化。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但很多购物中心始终坚持项目之前的定位,导致预设的招商品牌“虚位以待”很久。胡进表示,很多好项目在招商过程中过于追求招商品牌是不是符合购物中心定位,而忽略了顺应市场与消费者需求改变自身。
胡进认为,运营优化是未来购物中心提升运营效率的重要工具。首先,购物中心需围绕核心品类进行优化,通过品类的集合形成差异化;其次,经营者要与消费者经常进行沟通,从沟通中获取消费需求和很多新运营思路;最后,购物中心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以数据管理思维,提高用新技术带来的数据运营能力。胡进表示,通过新技术采集并统计出的相关数据会给整个运营管理提供更精准的决策依据、品牌渗透率等。(出处:联商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