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ST天发:石油第三势力的莫测心机
2003-11-17 10:12
|
石油批发权的获得使*ST天发的经营前景变的一片光明。但是,财务造假和保壳却是公司背负的两座大山
商务部签发的《成品油批发经营批准证书》,无疑是今年深秋湖北天发股份有限公司(000670.SZ,以下简称*ST天发)收获的硕果。由于*ST天发已获得成品油的仓储和零售资格,因此*ST天发从事成品油的批零业务将不再受限制。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中国政府提前开放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信号,中石油、中石化两家公司分食国内市场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受此消息刺激,*ST天发股票连封涨停,股价从4.38元一路飙升,表现远胜于指数表现。
但是,利好背后却是一系列冰冷的现实。
《证券市场周刊》从商务部了解到,商务部并没有打破现行的石化政策,此次成品油批发牌照,*ST天发其实是以中石油公司的联营单位的身份获得的。并且有证据表明,*ST天发隐瞒了以前年度利润虚增事实,涉及造假金额巨大,证监会稽查局已经立案调查,目前市场正在等待稽查结果的公布。
石油第三势力的图谋
国内的石油资源一直被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国有公司所垄断,但*ST天发却一直游离在两大石化系统之外。资料显示,*ST天发的发起人是湖北省荆州地区物资开发公司,毫无任何石化产业的背景,但是*ST天发一直梦想“成为中国的第三大石油经营企业”。
为了这个目标,从1996年开始六七年间*ST天发的成品油经营资产得到空前发展,公司将首次募集资金和两次配股募集资金约7亿元几乎都投在了成品油经营的配套建设上。
据了解,*ST天发的成品油经营资格曾被封杀长达两三年之久,今年1月份,*ST天发的宜昌三峡、武汉阳逻两大油库终于获得仓储经营许可证,紧接着两家子公司天发石油化工公司和天发富洪石油化工公司也相继获得了成品油零售业务及配送资格证书,公司的主业由此开始发生转机。
*ST天发董事长龚家龙表示,公司从1999年起就一直在努力争取成品油批发资格,历经三四载才在湖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有了批发资格,公司的扭亏前景更加光明。他认为,未来公司的一大部分资产就得以盘活,耗费巨资新建的油库就可望投入运营;同时公司的油源供应也有了保障,公司的零售业务将不再受油源紧缺的影响——*ST天发已经与中石油签署了联营协议,根据协议,公司将每年给中石油销售最低80万吨的成品油。
龚家龙说,区区80万吨的销售任务对公司来说并不困难,目前公司的两大油库总库存量高达200万吨,规模和设备都是行业一流的,不仅如此,行业内能做到平均一个月一次的周转率,公司则能做到一个月两次;而且公司目前已拥有120多座加油站,年销售能力可达三四十万吨成品油,因此这一块的销售应是有保障的。
但是,天相投资顾问公司的鞠柏辉认为,这张牌照的价值可能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高,其影响因素还有很多,例如此次联营协议中的批发价是如何确定的? *ST天发的利润分成究竟有多少?商务部是否还将给其他企业颁发批发证书等等。
《证券市场周刊》从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了解到,此次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证书,商务部给予颁发的企业不只一家,但都是以两大石化公司的名义报批的,这些企业必须跟中石化、中石油联营。
中国石油炼油与销售分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则说,这种联营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或者以股权联营方式,或者以资产联营方式,或者以供油方式,甚至仅仅可以以品牌方式,总之都是双方协议谈判的结果。
华夏证券研究员董兴武则认为,现在两大石化公司下属成品油批发的企业多达2000多家,由于成品油市场每年的容量是基本固定的,销量也是基本固定的,因此多批一家企业就意味着在当地多一家竞争单位,更何况进油权仍然掌握在两大石化公司手中。
但是龚家龙却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公司批发资格的获准新添了利润增长点,并且,*ST天发获得的成品油批发权价值含量也相当高。公司由此可以任意选择零售网点销售,而不仅限于自己的加油站。另一家成品油经营公司广聚能源(000096.SZ)由于不具备成品油批发资格,*ST天发是当之无愧的国内第三大成品油经营企业。
巨额财务造假
成品油批发资格对*ST天发的影响还有待公司将来的业绩印证,但是,公司业绩造假的旧账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工行荆州市红门办支行告诉《证券市场周刊》,2002年8月证监会特派办的两位女士从他们那里调走了*ST天发近3年的存贷款记录;武汉证管办有关人士则称,他们在进行3年一轮回巡检时发现*ST天发有财务问题的;公司原财务总监黄德安则含含糊糊地说,2亿元的增值税发票公司取不回来;而公司董事长龚家龙则坦承,公司确实有问题,至于什么样的问题要等待证监会稽查结果的公布。
2003年4月30日,*ST天发公布了让所有投资者大跌眼镜的年度报告。公司称,通过对2001年度及以前年度的会计账簿及相关记录进行的认真的清查,公司2000年度、2001年度收入、成本等项目出现重大会计差错,现进行更正。
对于2001年和2000年的重大会计差错,公司在年报中的说法耐人寻味。*ST天发称,本公司于2002年8月28日接受中国证监会的稽查,目前稽查结论尚未公布,本公司本期已对2001年度及以前年度的会计账薄及相关记录进行了认真的清查,对2000年度、2001年度收入成本等项目重大会计差错进行更正。
公司将稽查与会计差错更正联系在一起,让人生疑。难道是证监会稽查迫使*ST天发对以前年度的利润造假问题进行自我纠错?有关人士告诉《证券市场周刊》,为了免受证监会处罚,*ST天发曾征询过有关律师,律师出主意说,自我纠错可以延缓甚至避免证监会处罚。
2002年报显示,*ST天发调减2000年净利润4888万元,约占当年净利润的93%;调减资产类各项目6925万元,调减负债类各项目2030万元;2001年调减净利润7158万元。由于以上会计调整,*ST天发2001年和2002年连续两年亏损,于是公司股票被特别处理,从2003年5月12日起,股票简称变更为*ST天发。
但是,负责对*ST天发2002年报进行审计的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表示,“由于我们未能获取充分的包括但不仅限于与上述重大会计差错更正有关的业务发生额及余额的审计证据,所以我们无法确定贵公司上述重大会计差错的完整性。”这实际意味着,审计部门对公司的所谓会计差错调整并不认同。
此外,2001年调账后的*ST天发资产更是大幅缩水1.44亿元,知情人士透露,这是典型的靠加大虚假投资虚增利润的行为。另有关会计专家表示,公司调整金额和所占比重是如此巨大,这背后不可能是简单的会计计账出错问题。
害人者?受害者?
经《证券市场周刊》调查了解,*ST天发的造假与多年来公司对石油经营的追求有直接关系。
据了解,天发集团旗下一共有4家公司,除了*ST天发,还有上市公司天颐科技(600703.SS)、天荣农业股份公司和湖北帅伦实业集团。
有知情人士表示,天发集团于1997年、1998年起快速扩张,先筹建了天荣农业,后收购了湖北帅伦纸业(现已更名帅伦实业)、天颐科技(600703.SS),这3家企业给天发集团带来不小的负担。据了解,这3家公司至少给天发集团带来10多亿元的债务。
当时,天发集团以为天发股份的石油业务足以应付集团庞大的资金流支出,于是所有的项目均按照高起点、高投入的模式兴建。但是,当国家开始收紧石油产业的政策,令*ST天发难以开展主业时,天发集团的资金链绷紧了。
但是,当时龚家龙有个基本判断,国家对石油产业的垄断政策迟早会终结,只要熬过寒冬,天发股份仍然很有发展前景。
2001年3月,*ST天发通过配股募集资金4.04亿元,但是如果按公司进行会计调整的财务数据考核。*ST天发根本不具备配股资格。正是通过虚构业绩,才使公司资金链得以维持。
然而,武汉证管办在巡检时发现了*ST天发的问题,证监会稽查局随即派员到公司调查,将公司历年造假行为一一查实。据有关人士介绍,*ST天发管理层为了保住公司的壳资源,也为了免遭处罚,只好主动纠错。于是*ST天发在2002年将以前年度的财务报表以重大会计差错的名义进行了调整。
*ST天发董事长龚家龙说,1999年以前,公司可以经营石油的批零业务,2000年公司的批发业务没有了,2001年零售业务也被取消了,受到政策排挤,公司无法发展主业,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在龚看来,*ST天发是石油批发行业各种不正当竞争的受害者,他表示,既然允许外国跨国公司进入国内市场,就不该限制民族资本的准入资格。
到目前,本刊仍未能到监管部门对*ST天发稽查的处理结果。但有关人士分析认为,*ST天发的主动纠错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监管部门高高举起的板子,可能落下就不会太重。
但是,即使监管部门从轻发落,得到石油批发权的*ST天发的发展前景也不能说一帆风顺,摆在公司管理层面前的还有保壳的重任。
保壳不靠石油靠重组
*ST天发已经连续两年亏损,今年一至三季度仍然亏损2455万元,如果年底不能扭亏为盈,公司将有退市危险。
中国石油炼油与销售分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证券市场周刊》,今年7、8月龚家龙曾与中石油洽谈*ST天发资产重组事宜,目前相关资产重组的谈判仍在进行中。
该位负责人说,谈判中,中石油只对*ST天发的加油站资产感兴趣,但是对方却坚持要中石油收购天发的其他资产,包括养猪场、养鸡场等与石油不相干的农业资产,谈判因此受阻。
而另有消息称,*ST天发曾与中石化洽谈资产重组事宜未果,后转而向中石油抛出绣球。
但是,对于上述说法龚家龙适口否认,他表示,*ST天发决不会跟中石油或是中石化中的任何一家重组,天发要做独立于两大石化系统的成品油经营企业,目前公司正在争取进口配额,并将占民营企业进口配额的大头。
但是,*ST天发目前连续亏损濒临退市,成品油批发获得似乎也不能救急,重组正是明智之选。今年3月,*ST天发的第二大股东变更为中经传媒,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有数名高管人员在中经传媒任职,其中经济日报社副总经理谢光国是该公司的董事长。
谢光国向《证券市场周刊》表示,中经传媒看好*ST天发的主业,2006年中国就将全面放开成品油销售市场,届时,天发成品油的经营业务必将得到大发展,中经不会改变*ST天发的主业,但会协助天发渡过难关。
对于重组,谢光国显得胸有成竹,他表示经济日报广告公司可以拿出优质的媒体资产注入其中,其中他比较看好的是《经济日报》的阅报栏项目。阅报栏项目的户外广告可以和天发的加油站有机地结合一起,该项目每年的广告收入达上亿元,他设想,先将几千万元的媒体业务装入天发,到年底做出上千万元的利润,然后再剥离广告业务在香港上市。
但是,*ST天发当年从盈利到巨亏的突变,以及证监会的稽查等,都令人不安。
对此,谢向《证券市场周刊》坦诚,重组*ST天发,中经传媒只有50%的把握。既然有机会成本,中经传媒也就选择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姿态,保持第二大股东地位不变。
但是董事长龚家龙却别有途径挽救自家公司。他说,由于得到成品油批发权的时间太晚,所以不能靠主业,而只能靠一笔营业外收入。龚家龙表示,他已经决定卖掉公司拥有的一片土地。该土地是公司当年成立时廉价得到的,他预计,*ST天发年底保壳可望获得成功。(记者 洪瑶/证券市场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