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商业股借假期恢复活力 长期发展看三条路 2004-01-14 08:06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令商业类公司损失惨重,很多公司业绩纷纷预警,股价应声而落。而今,在经过十一“黄金周”后,又迎来了春节长假,商业类上市公司好象又恢复了活力。那么,商业股现在是否度过艰难期了呢,他们的出路又在何方? 马上又要过节了,当各位消费者准备疲于奔命于各商场时,商家们却笑了,因为可以躲在一边数钞票了,相应的上市公司股价也开始异动了,南京新百、上海九百、华联超市、第一百货等个股在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均以阳K线表达了他们洋洋得意的心态,那么,究竟如何看待黄金周对商业股业绩的影响呢? 商业股开怀大笑了 在2003年上半年,商业股遇到了不测风云,因为SARS的影响,不少居民尽可能地不到商场消费,而且五一黄金周也因为SARS而取消,从而影响了商业类上市公司的业绩,我们不约而同地看到了北京城乡、王府井的业绩预警公告,甚至部分商业股在SARS的侵袭下出现了业绩亏损的惨淡经营的状况。 但在十一黄金周,众商家们却乐开了怀,长期积蓄的消费潜力终于在十一黄金周中释放出来,各大中心城市的商圈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各层次的消费者就在如此的购物环境中大把大把地花钱,商家们的销售额也就噌噌地一个劲地往上蹿,从而带动了物价指数也一个劲地往上爬。 商家们兴奋了,尤其是上市公司,因为可以借助于这般旺盛的购买力改变2003年的年报,再加上2004年春节又要到了,商场将会迎来比十一黄金周更为强烈的购买浪潮,从而为2004年一季度季报提供不菲的业绩预期,如此一来,商业股就在年报业绩预期以及一季度季报预期的推动出现了大涨。 局部上市公司更繁荣 从历年来的上市公司年报可以看出,越是靠近东南沿海的上市公司的业绩越是高,越是靠城市中心商业区近的上市公司业绩越高,比如说上海、江苏、北京、广州等地区的商业上市公司没有一家ST股。 而且,近来商业股也掀起一股并购高潮,上海地区的商业上市公司最为典型,百联集团的成立之后,如何尽可能利用上市公司壳资源就摆在了百联集团掌门人的案前,因为百联集团拥有诸多商业上市公司,在TCL等整体上市的刺激下,百联集团也有此想法,华联商厦等相关上市公司有关澄清公告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问题是究竟是华联商厦呢还是第一百货呢? 不过,他们的股价走势就在猜测中接连走高,华联商厦更是牛气,从5.55元一路高歌,目前已接近了8.57元,最大涨幅超过了50%,绝不亚于所谓的核心资产股,看来,背后的题材也预示着该股离核心资产股越来越近,想一想,庞大的百联集团资产上市是不是商业股中的核心资产股呢? 局部繁荣难敌全部阵痛 发达地区的商业上市公司既有业绩支撑,又有题材支撑,如此这般的左右逢源,真的羡慕死了其他地区的商业股,而局部繁荣中的这些商业类上市公司又谁能解整个商业企业业内的幸酸呢? 一是商业业态的内在分化,传统的百货业正在面临着新型商业业态的冲击,尤其是连锁业的冲击,近三年来,超市连锁业正以势如破竹的发展态势从百货业中抢夺了食品、日用生活品的客流,据资料显示,就此两项销售内容,连锁业就已抢夺了百货业的34%的销售份额,这其实也是近两年来商业类上市公司业绩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 二是新的专业零售商的出现也分化了传统百货业的销售阵营,尤其是江苏苏宁、江苏五星、北京国美、山东三联等专业性的家电连锁企业的销售商的出现,使得传统百货业的一个利润支柱——家电的竞争力也陡然下降,这也分流了传统百货业上市公司的业绩,从而导致了传统百货业上市公司业绩一年不如一年。 三是外资的竞争,随着1992年日本八佰伴落户上海浦东,外资商业资本拉开了我国商业零售业的口子,从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在冲击着传统的百货业。家乐福、麦德龙等国际品牌的连锁业也加入到竞争的阵营,从而使得我国传统百货业的业务架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据资料显示,在2002年,共有22家主要外资零售业在我国落户,其销售规模达到1010亿,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虽然这个比例不算高,但这22家外资零售企业占中国连锁百强的比重达到41%,而且这22家外资零售企业主要分布在我国大中型城市,其中上海就有了14家,北京有5家,这也说明了外资零售业在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规模和较强的竞争力,从而也分流了传统百货业的利润,进而导致了竞争力不强的传统百货业上市公司业绩的下滑。 长期发展看三条路 仔细研究目前沪深两市100家商业上市公司,我们发现,商业上市公司的出路已悄然出现。 一是向新型业态——连锁业转化。华联超市与友谊股份就是得益于超市连锁业的发展,其中,华联超市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19.73亿元,同比增长了20.82%。而联华超市更是厉害,据商务部公布的2003年上半年我国连锁经营前30家企业的经营业绩可知,友谊股份控股51%的联华超市以2259家店铺、总共119.77亿元销售额的业绩名列首位,这也就造就了友谊股份在2002年中期取得0.151元的业绩之后,在2003年中期再以0.176元的佳绩成为商业类上市公司的佼佼者和上海商业类上市公司业绩状元。 二是实施规模性的扩张。通过跑马圈地达到规模化优势,如果再能够对整合过来的资源实施有效管理的话,那么,在我国出现沃尔玛这样的商业旗舰也并非不可能。大商股份就是代表,该公司的2003年半年报显示其在商业股一片凄风惨雨中实施了业绩的快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该公司合并增加了抚顺商业城、抚顺商贸大厦、抚顺新玛特、大庆百货大楼、沈阳新玛特等企业。这些新增的外埠店铺盈利能力在报告期内得以体现,公司主营业务地区构成中,外埠地区的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利润所占比重分别达到了51.26%与59.65%,首次双双超过了大连本地。而有着大商股份背景的个股有很多,北京的王府井、南京的南京新百、杭州的杭州解百等,而上海干脆组建了一个百联集团,相信,不久的将来第二个、第三个大商股份将出现。 三是与外资的购并。根据我国加入WTO议定书中关于分销(零售服务)约定的有关条款,我国从2001年12月开始的3年内,将逐步取消外商零售企业进入中国的控股权限制、地域限制和数量限制。因此业内人士预计,2004年开始,外资零售企业对于中国内资企业的并购将大规模展开。而目前已经跨进了2004年,从而赋予了商业类上市公司外资购并的机遇,这也是商业类上市公司突围的一种现实路径选择。(江苏天鼎 秦洪/证券日报)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