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公司评估 >> 行业动态
成品油“竞争时代”来临? 2004-03-25 08:50
上海石油交易市场的登场,外国石油巨头的躁动,进口配额的取消,似乎都还远不足以在近期内改变成品油市场的大格局和定价规则,但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 “原定(3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发起人大会已经推迟了,(上海石油交易市场有限公司)什么时候正式成立,我们也无法确定。”3月12日,上海久联集团负责石油业务的有关人士告诉《财经》。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推迟了,早在2月20日,《上海证券报》就称,由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化集团、中化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及上海久联集团五家联合组建的上海石油交易市场有限公司已经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准,并将于下周召开发起人大会。 这家注册资金只有1亿元的公司,之所以尚未粉墨登场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随着成品油供应之弦在2003年开始绷紧,围绕着这一市场演绎的诸多动作,自然都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话题。 消息面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一即将诞生的成品油现货交易市场上,另外一个被卷入话题中心的,则是外国石油公司。 3月3日,《广州日报》援引中石油总部有关人士的话称,英国石油(BP)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为“中石油”)在广东和福建联合运营500家加油站的合资事宜,已经最后敲定。 虽然在接受《财经》采访时,BP中国新闻发言人否认了上述说法,表示“最后的合资协议仍然在过程中,尚未正式签署。”但业内普遍认为,合资协议的签署,当无太大悬念。 同样处于这一阶段的,还有英荷壳牌(SHELL)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为“中石化”)的合资项目,壳牌中国新闻发言人栗陆莎对《财经》表示,在江苏合作经营500家加油站的项目,于去年年底获得国务院的正式批复后,目前具体的合资企业谈判,也已经进入“最后阶段”。 当然,从程序上讲,上述合资企业协议在双方签署之后,仍然要经过商务部一关,但这一过程更多是形式上的意义。 如果这两桩等待得有些过于漫长的交易能够在近日最后敲定的话,这就意味着,以往只听到楼梯响的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将真正迎来新的变数。虽然1000家加油站的数目对于庞大的中国市场来说仍然过于稀薄,但其存在的价值将肯定不仅仅是象征性的。 而这个仍然笼罩在中石化和中石油“双寡头垄断”阴影之中的市场,也将在这一年中经历着或许是近年来最为深刻的政策变化: 根据中国入世承诺,从今年1月1日起,成品油进口的配额将取消;而从12月11日起,成品油零售市场将正式向外资开放,当然,批发业务的开放,还要再继续等待两年的时间。 除了外资之外,自1999年以来一直处于冬天的社会资本对这一市场的介入,也逐渐呈现出回暖的迹象。 知情人士透露,由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牵头起草的新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有望在今年夏天正式浮出水面,新的规定或者说办法,将放宽成品油零售甚至批发业务的准入限制。 短缺之惑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成品油的进口量激增了38.8%,达到了创纪录的2824万吨。但“短缺”这个词汇,仍然在近年来第一次清晰地浮出成品油市场。 在北京,柴油供应的紧张程度,虽然远逊于长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洲,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司机仍然记忆犹新。在西四环一个尚未竣工的工地上,家住丰台的东风卡车司机杨师傅半开玩笑地说:“别到时候搞得加油像抽奖似的就行”,因为他们根本无法预料,这种局面今年是否会重演,甚至以更加激烈的方式。 虽然在北京并未像上述两个地区一样,出现过局部的汽油供应紧张局面,但这种忧虑却并没有被完全消除。在北京最大的交易市场之一的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一位正在看东风悦达起亚千里马的年轻人对记者说:“买车的时候,最担心的是没钱;买完车之后,估计最担心的就是没油了。” 目前,对于去年成品油的短缺程度的判断,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两大石油公司的人士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均表示,去年只是出现某种程度的供应紧张而已,而且也只是局部地区一段时期内的,还谈不上短缺。 但更大的分歧,还在于造成供应紧张、或者说短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一争论一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平息。 中石油和中石化有关人士表示,柴油出现短缺,主要是中国特有的成品油消费结构造成的,目前国内的柴油消费量仍大于汽油,而在美国以及欧洲国家,由于汽车的大量普及,汽油的消费量普遍相当于柴油的3到4倍,因此,中国去年一方面出现了柴油供应吃紧的局面,另外一方面汽油仍有相当的出口。 一位熟悉中国石油市场的投资银行分析师也对《财经》表示,柴油的短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比如电力短缺,导致用于发电的柴油的消费量大增,这种传递效应,并不足以说明现有的成品油市场架构已经不能适应市场要求。 但受其影响最深的广东地区,各家媒体纷纷把矛头指向了两大石油公司的“双寡头垄断”,2003年11月26日,《深圳商报》就以《缺的不是油,是市场机制》为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广州的《粤港信息日报》也相当地直言不讳,称“缺油半年两大集团反应迟钝,民企准入呼声再起”。 这种观点在业内也不乏支持者。在他们看来,由于1999年以来,国家经贸委发动了整顿行动,使得成品油的批发完全被收归到两大石油公司掌控之下。这样,每年两大石油公司在制定成品油年度供应计划的时候,往往会采取“偏紧”的策略,以便在价格上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正是由于本身的计划就已经偏紧,任何突发的需求增长,都有可能在局部地区打破这种体系平衡。当然,这种失衡状态,最大的受害者除了消费者之外,就是那些非两大石油公司直属、社会性质的加油站了,而这些加油站的倒闭,反而有利于两大石油公司扩大地盘。 在他们看来,在深圳等一些地方先后出现的汽油供应吃紧,无疑是最好的例证,一边在出口汽油,一边却在排队加油,这种反差颇具讽刺意味。 “既然对于两大石油公司来说,这种局面意味着最大的利益,以及最小的风险,那何乐而不为呢?”一位成品油市场资深从业人士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 配额背后 今年1月1日开始,成品油进口配额取消了,这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这种格局呢? 也许现在还远未到可以乐观的时候,因为在配额制逐渐谢幕的同时,贸易权的壁垒却仍然森严。 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曹晓晞研究员在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就指出,目前取消的只是国营贸易的配额,而对于成品油市场的主要品种汽油和柴油而言,国营贸易商只有四家,而这四家均为国有企业,因此政府仍可“进行宏观调控”。 四家国营贸易商除了上面提到的中化集团,以及中石化和中石油控制的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总公司、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还有一家为珠海振戎公司,据称这家公司主要从事与军用相关的成品油贸易。 这就意味着,任何其他的公司,如果要从事汽油和柴油的进口业务,除了满足苛刻的硬件条件,还必须通过上述四家拥有贸易权的公司代理才行。 根据商务部的规定,硬件条件包括拥有一万吨以上的码头,以及库容大于5万立方米的成品油储罐,仅此两项,就足以把那些资金并不十分雄厚的企业挡在门外。 而贸易权的存在使得配额取消的含金量十分可疑,一位贸易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说法就是:虽然这个口子开大了,但后面仍然有只手紧紧攥着。 在他们看来,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几乎在事实上垄断了国内成品油市场,自然不会对别的公司格外开恩,因为这样,受到冲击的就是自己的后院,仅有的可能是中化,但其积极性也值得怀疑。 因为在中化的石油贸易中,大头还是原油的进口,柴油和汽油对整体利润的贡献并不大,而且,中化在国内并不拥有炼厂,所进口的原油基本上都是销售给中石化和中石油下属的炼厂。加上中化在国内成品油的零售和批发领域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如果在成品油代理贸易方面与两大石油公司发生摩擦,中化的原有进口业务是否会受到影响,这一问题相信其也不能不考虑。 2002年,在国家经贸委公布的进口配额中,非国营贸易公司除了获得828万吨原油进口配额之外,还破天荒地获得了460万吨的成品油额度,虽然这只占了进口总量的21%,但仍意义深远。 但此后,惟一的变化就是每年分配给非国营贸易的进口量,在上述两个数字的基础上增加15%,而对于贸易权的问题,却一直未有松动。 根据入世承诺,中国今年将重新议定非国营贸易的成品油进口配额问题,而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已经有多家国外公司希望商务部在贸易权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显然,他们也意识到了贸易权的分量。 虽然业内普遍认为,贸易权的开放,将是一个大趋势,但据《财经》了解,截止到目前,商务部仍然没有具体的时间表。 相对而言,只有燃料油相对开放一些,根据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的统计,目前拥有贸易权,即被认为具备国营贸易资格的有65家。这些公司大部分为贸易公司,进口的燃料油一部分直接出售给最终用户,另外也有部分出售给一些地方小炼厂,进行二次加工。 据说,由于燃料油和柴油汽油的进口渠道松紧不一,在去年的柴油短缺浪潮中,一度出现过“曲线救国”的一幕。因为燃料油中,一类是直接蒸馏而成的,而另外一类是由柴油和重油混合而成的,后者只要在国内的小炼厂进行简单分离,就可以直接出售柴油了。 虽然这种柴油的品质,可能会略微逊色一些,但专家指出,对于农用拖拉机等根本不需要零号这么高标号柴油的用户而言,完全可以销售。 重思价格? 燃料油进口的相对开放,也为重新设计中国的成品油流通格局提供了一个“实验室”,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步骤,或许就是酝酿中的上海石油交易市场。 燃料油被列为该市场第一个拟开设的成品油交易品种,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在国内,汽油、柴油整个市场结构还是两大石油公司铁板一块,在进口壁垒依旧的情况下,即使纳入交易也只能是徒具其表而已。 而燃料油的供应主体则相对多元化,而且交易品种相对单一,国内一般分为5号到7号,国际上则更多地分为380燃料油和180燃料油。此外,燃料油最重要的用途,就是用于发电、船用以及烧制陶瓷等,以企业客户为主,显然市场行为的波动性会更小一些。 业内普遍希望,通过这个交易市场,能够逐渐发现燃料油交易的真正价格,从而为逐步放开成品油领域的价格提供决策参考。 由于目前燃料油市场竞争已经相对比较充分,交易市场短期影响应不会太大,而主要意义仍在其可扩展性,以及可能的长期影响上。 在过去的几年,对于现有成品油定价机制,业界已经多有批评,呼吁改革现有机制,甚至放开成品油定价政府管制的声音也此起彼伏。 去年9月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贸司的一位官员,在北京举行的一个石油石化行业专业论坛上,也提到了在两年内放开成品油政府定价的可能性,并透露目前正在研究的油价改革方案有三种: 一是政府只管出厂价、到岸价,其余的批发价、调拨价、零售价完全放开;二是政府只管零售价,在国际国内批发价浮动幅度一定范围内零售价不变;三是政府对军用、民航、铁路等领域以及国家储备油价实行管理,其余一律放开。 但是,成品油价格开放,也面对着各种困难和声音。虽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成品油的价格都是放开的,即使有政府管制的国家,比如加拿大以及一些欧洲国家,采取的也是价格上限管制等更加灵活以及市场化的方式。但是,在大量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中,对成品油价格的管制也并不罕见。 一位投资银行的人士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就指出,目前根据新加坡、伦敦以及纽约三地成品油价格,来确定内地成品油指导价的做法,虽然不完美,但仍然有其合理性。毕竟,中国每年进口的成品油以千万吨计,原油估计今年应超过1亿吨规模,完全让国有控股的进口企业自身来消化这一成本,也是不现实的。 而且,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在现有的市场结构之下,如果两大石油公司联合操纵市场,即使放开价格管制,也很难给消费者带来太大的实际收益,价格上涨的可能性要大于下降的可能性。 仅仅靠取消配额,显然是不足以改变价格形成的基础。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咨询部研究员殷效东对《财经》杂志表示,取消配额之后,将有助于成品油短缺现象的缓解,但由于需求旺盛,因此对价格的影响很难预测。对于定价方式的影响,更会有一个比较长的滞后时间,肯定不会立竿见影。 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曹晓晞研究员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警告说,像成品油这样的大宗商品的价格,不可能通过两大石油公司的恶性竞争或者合谋来形成,也不可能依靠众多单个加油站之间的竞争来形成,它需要交易所这个中介场所。 “如果条件不具备,就强行放开,看似市场化,结果却可能导致市场变得灾难性。”他补充说。 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曹建军研究员在接受《财经》采访时也称,各种可能的定价方案都在讨论中,上面提到的三种方案肯定也是过渡方案,“我没有听说今年会采用新的定价机制”。 开放“幻象”? 目前,英国石油和中石油、壳牌与中石化的合资都已进入最后阶段,除此之外,包括埃克森美孚、法国道达尔在内的众多外国公司,也都有自己的野心。 埃克森美孚与中石化,以及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在福建的合资炼厂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已经获得了国务院的审批,其北京代表处有关人士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与中石化在福建省内合作经营600座加油站的可行性报告,也已经上报等待审批。 而法国道达尔公司,则正在谋求在中国北部地区建200至500座加油站。目前,该公司在位于大连的西太平洋炼厂中拥有22%的股份,道达尔北京代表处对《财经》表示,这些加油站肯定会采取合资的方式来进行,具体的谈判则正在进行中,但这位发言人拒绝透露,其正在谈判的中方伙伴,是否就是炼厂的中方合作伙伴中化或者中石油。 虽然目前规划中的合资加油站,总数已经达到了两千余家,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短期内仍不足以撼动成品油零售市场大的格局,要知道,仅中石化一家拥有的加油站,就超过了两万八千家。 即使在今年12月11日,政策大门开启之后,这些外资巨头可以通过特许加盟等形式来快速扩张,但是批发渠道和进口贸易权的匮乏,也将成为最为现实的瓶颈。因为要到2006年12月11日,成品油的批发才会对外资开放。 在此之前,合资加油站将不得不依赖两大石油公司的批发渠道。虽然在去年9月,商务部下发了两大石油公司之外第一张批发牌照,但这几年业绩一直欠佳的湖北天发股份有限公司(000670),在现有的市场格局下难有太大的腾挪空间。 当然,合资加油站也可以申请非国营贸易的进口资格,参与分享成品油非国营贸易的进口配额,但是否受理的决定权仍然在商务部。 因此,在这种格局下,业界普遍认为,外资石油公司近期内与两大石油公司合作,甚至说合谋的成分,可能要远远大于竞争的成分。 相比较而言,国内“草根”成品油企业的成长,却显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在连续多年的治理整顿和两大石油公司的重压之后,社会资本的春天还远没有到来。 对于缘何不对民营资本开放这一市场,两大石油公司的理由是确保石油安全,并确保国家税费收入。除了政府主管部门,一些业内人士也持类似观点,他们认为,如果中国石油供应自给自足,显然开放要简单得多,但现在需要在供应安全和供应成本之间进行平衡,就要格外谨慎。 不过,这种观点已经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就坦言,垄断的最大动力,实际上还是因为“太赚钱了”。 “是不是只有国家石油公司去做,才是最革命的,最有利的?”他批评说,“从社会上来讲,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成本低的能源供应系统,才是最优的。” 他指出,诸如石油这样的优质行业不对内开放,使得很多民营资本只得挤到钢铁等一条路上,反而更不利于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杠杆,调整其超额所得,不能说非国有企业挣的钱,就不是中国的。” 而上海交易市场的启动,也难逃两大石油公司的阴影。据称,两大石油公司仍然是这家公司最大的股东,而公司未来的董事长和监事会主席,也将来自两大石油公司,之所以启动乏力,和两大石油公司缺乏积极性不无干系。 因此,市场启动的进程,以及演进的方式,会不会重蹈“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的闹剧,仍然需要时间才能辨识。(记者 王以超/财经)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