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里程碑!11只现货比特币ETF获批准上市 比特币价格大幅反弹! (2024-01-11)
  • 此生最好的状态:一半书香 一半烟火 (2023-02-05)
  • 中国过冬“神器”欧洲销量猛增!热水袋、暖手宝被买爆!多家A股公司回应 (2022-10-16)
  • 千亿白马股连续闪崩 每天杀一只白马股!? (2022-09-23)
  • 更新名、换新颜、添动能 上市公司想一“名”惊人 (2022-09-23)
  •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 享年96岁 (2022-09-09)
  • 20年完成三级跳,中国游戏开启“大航海时代” (2022-09-08)
  • 教育部:十年来教资考试报名人数由17.2万跃升至1144.2万人次 (2022-09-07)
  • 刘备身边人才济济,为何没能统一三国,毛主席:刘备有2个缺点 (2022-07-14)
  • 上交所联合相关机构共同发布《资本市场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倡议》 (2022-05-16)
  • 股市顶级猎手的两大特质 (2022-05-05)
  • 巴菲特:永远不会揣测市场的时机 (2022-05-03)
  • 中金公司:今日的“专精特新” 明日的“隐形冠军” (2021-08-25)
  • 锂储量成“牛股密码” 2023年有望迎来行业分水岭 (2021-08-25)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八面来风

    财政收紧货币持稳正当其时

    2004-06-09 08:39




      □杨再平
      如果说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投资增长是釜底加薪,那么采取适度收紧的财政政策对投资增长就是釜底抽薪。事实上,适度收紧的财政政策不仅对投资增长具有釜底抽薪的效应,而且对消费增长具有加温效应。适度收紧的财政政策与适度持稳的货币政策相结合,可能产生两个效应:即结构调整效应与微调效应,这两者正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的结构和运行所需要的。
        今后一个时期财政与货币政策应怎样出招?这可能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财政收紧正当其时,货币从紧应适可而止。财政收紧正当其时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有关我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逐渐多起来。不管经济是否总体或局部过热,新一轮经济高涨已启动,这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样的事实,实行多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适度收紧。适度收紧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控制投资、增加消费,同时降低财政风险。
        控制投资增长的过快势头,是宏观调控的当务之急。而在控制投资增长的手段中,适度收紧财政政策,可能更为有效。这是因为,投资增速偏快,在很大程度上正是1998年以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投资的累积效应。例如,1999-2001年,国债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依次为8.1%、8.8%、6.5%,预算内投资资金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依次为54.7%、13.9%、13.2%;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资金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仍在60%以上。其比重虽逐年下降,但仍相当可观。这几类投资都直接受控于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直接决定这几类投资,继而通过乘数效应影响全社会投资。如果说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投资增长是釜底加薪,那么采取适度收紧的财政政策对投资增长就是釜底抽薪。此一时彼一时。当年为防止通货紧缩,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釜底加薪是必要的;如今为控制投资增长的过快势头,采取适度收紧的财政政策,釜底抽薪也是必要的。
        事实上,适度收紧的财政政策不仅对投资增长具有釜底抽薪的效应,而且对消费增长具有加温效应。据有关专家测算,最近10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而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我国最终消费总额年均增速一直低于GDP增速。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言,近几年,消费对新增GDP的贡献份额连续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73%、2001年的48%、2002年的40%,降至2003年上半年的37%。在此期间,经济的较高增长率主要靠投资带动。因此,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不仅不应控制消费增长,而且需要对消费增长加温。而适度收紧的财政政策就具有这样的效应。因为在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情况下,国债、预算内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等投资的增加对民间投资和消费或多或少存在挤出效应,反之,采取适度收紧的财政政策,就可能释放出一定的资金流入民间投资和消费,从而对消费产生或多或少的加温效应。
        其实,由于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财政赤字和国家负债成正比,因而其持续性或相应的财政风险从一开始就备受专家们的关注。2003年,中国的财政赤字率上升到2.7%,接近3%的国际控制线。考虑到我国存在相当规模的隐性赤字,实际财政赤字率应已超过国际控制线。而截至2003年底的国债余额占GDP的比率已达到20%,也已达到20%的国际警戒线。此外,我国显性政府负债率40%,加上隐性政府负债,同样已接近或超过60%的国际警戒线。由此可见,积极的财政政策已接近或超过极限,应该淡出了,而目前正是一个不错的时机。货币从紧适可而止
        央行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称,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取向仍是适度从紧,即适当收紧金融体系流动性,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笔者认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应适可而止。也就是说,今后一个时期的货币政策,应谨慎出招,保持货币供应及银行信贷增速的稳定。
        目前,紧缩性货币政策已初见成效。我国4月份贷款增长速度高位趋稳,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已经开始得到控制。而据央行货币政策报告预计,今年初确定的货币信贷调控目标可以实现。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也显示,3月中旬以来国内钢材特别是建筑钢材价格出现明显回落。相信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近期钢材及其它原材料价格会继续呈现下跌态势。
        其次,如果银根紧缩不适可而止,一些本该大力发展的行业,就可能受资金瓶颈制约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甚至在“小起”之后“大落”,再一次出现通货紧缩。应该注意到,这次经济高涨是在前几年经济紧缩前提下刚刚抬头的温和高涨,经济紧缩的根源并没有完全消除,有些方面和行业紧缩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例如,消费、就业、农民收入等方面,电力、芯片、半导体等行业,不仅没有过热,而且显得过冷。如果货币供应及银行贷款总量增速进一步收缩,这些方面和行业不仅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弄得不好还可能重陷通货紧缩的泥塘。
        此外,紧缩性货币政策一方面可以防范和减缓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可能诱发和增加金融风险。例如,由于我国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银行贷款,信贷口子一下收得过紧,会加大银行前期贷款较大比例转为不良贷款的风险。这是任何紧缩性货币政策应该考虑到的。追求的是微调效应
         适度收紧的财政政策与适度持稳的货币政策相结合,可能产生两个效应:即结构调整效应与微调效应,这两者正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的结构和运行所需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不是总量过热,而是结构不协调。这也是为什么中央一再强调宏观调控不要“一刀切”的根由。而如上所述,财政收紧就具有结构调整的效应,货币收紧一般只有总量效应。所以,针对结构问题,应加大财政适度收紧的力度。
        笔者以为,尽管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投资增速过快、物价指数抬头的走势,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仍在正常状态区间或附近,并未远离正常状态。国际国内经验表明,5%以内的价格上涨,属于可承受的温和通胀,今年的物价指数可以控制在该限度下,因此不必过分担心通货膨胀。基于上述判断,可以肯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只需微调,不宜“大刀阔斧”,“大刀阔斧”反而会造成“大起大落”。而适度收紧的财政政策与适度持稳的货币政策相结合,追求的就是微调效应。
        (作者系全国政协理论局副局长、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42,109,982, 栏目计数: 5,769,989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