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多部委密集发声 2024年稳增长思路明晰 (2024-01-11)
  • 上海发布促进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32条” 大力推动S基金发展 (2024-01-11)
  • 证监会研究明确外资适用特定短线交易制度 便利外资投资A股市场 (2022-10-16)
  • 信息量很大!商务部回应美方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外国投资者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2022-09-23)
  • 再提经济大省挑大梁!国常会明确: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季度货车过路费减免10% (2022-09-23)
  • 国务院常务会议最新部署!五大措施促就业创业 促消费有新举措 (2022-09-09)
  • 国务院减税支持创新: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提至100% 企业购置设备可加倍计扣 (2022-09-09)
  • 深改委会议要求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2022-09-07)
  • 5家中国企业启动自美退市 证监会:上市退市属资本市场常态 不影响继续融资发展 (2022-08-14)
  • 个人首套房商贷利率下限调整 (2022-05-16)
  • 中财办、发改委、央行、商务部齐发声!力争上半年落地已确定政策 全面加强基建! (2022-05-13)
  • 国务院最新部署 再向中央发电企业拨付500亿元可再生能源补贴 (2022-05-12)
  • 重磅!一行两会同日发声 涉及货币政策、房地产、平台经济等 (2022-05-05)
  • 《关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 (2022-05-01)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经济动态 >> 行业及区域经济动态

    科学判断形势 中国政府宏观调控彰显执政能力

    2004-07-29 09:12



      

      2004年7月,全世界接收到一个鲜明、准确的讯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经济列车平稳快速前行。

      “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正朝着政府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一名国外媒体记者在发布现场作出第一反应。

      从2003年酝酿实施,到今年上半年强力推行,再到初现成效,新一轮宏观调控不仅给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大势奠定了健康前行基础,中国政府更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成功驾驭中显现出非凡的执政能力。

      见微知著,科学判断形势

      随着新一轮宏观调控成果的日益显露,中国经济汲取了健康前行的营养,普通社会公众也第一次领略到了“预防性调控”的魅力。

      “自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已经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煤电油运持续紧张等势头。”经济专家分析说。“中央及时捕捉到了这些信息,新一轮宏观调控措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果断出手。”

      事实上,早在200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经对我国经济形势作出了清醒判断。会议强调,愈是形势好,我们愈要清醒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

      2004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会议明确指出,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特别是一些行业投资增长过快。

      而自去年以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主持召开有关会议,明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有效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势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对习惯了治理性调控的人来说,预防性调控无疑是一次崭新的命题。”经济专家张燕生研究员说。“但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在经济尚未全面过热、通货膨胀尚未发生之时予以遏制,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也极大降低了宏观调控成本。”

      人们不会忘记,几乎是在宏观调控进行的同时,一些陆续汇总的数据开始接连印证了决策的“先知”和可贵:从二季度开始,一度投资热情四溢的钢铁、电解铝、玻璃等行业相继出现高额库存……

      见微知著,科学判断,中国民众与世界从中看到了中国政府睿智、果断的执政形象。

      冷静决策,彰显应对复杂局势能力

      即使在熟谙经济的学者们眼中,此次宏观调控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也是前所未有的。

      “与以往出现的投资、消费双膨胀不同,这次主要是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低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因此,调控既要抑制可能的通货膨胀,又要避免通缩压力增大。”

      同时,与经济全面过热不同,此次是局部过热,是结构性过热;一些行业过热的同时,一些行业和领域却严重偏冷;煤电油运持续紧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民营经济还不足以影响经济运行不同,这次投资高增长中,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重要力量。即使在各地的经济增长中,也是不合理因素和合理因素并存。这就使得宏观调控面临空前的考验。”经济专家张燕生说。

      复杂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一些人认识上的分歧:经济尚未过热,通胀没有出现,宏观调控会不会给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

      正是在这样的复杂局面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确定了“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宏观调控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有保有压,抑扬有致,不“急刹车”,不“一刀切”。而在制定出及时、有效、综合的调控政策同时,迅速把各地的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上下一盘棋,使宏观调控举措迅速落到实处。

      多管齐下,驾驭经济手法日渐成熟

      与准确科学的形势判断力一样,决策形成之后的调控手法也让人称道。

      “单纯的行政命令式治理方式正在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对症下药的多种调控手法并进。”多位经济专家在接受采访时作出同样的总结。正是依靠这种适应新形势的调控手段,不仅保证了调控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成效,更显现了政府与时俱进的经济驾驭能力。

      种种事实表明,信贷、土地成为此次宏观调控中的两道“闸门”:

      为从源头上控制资金规模,从2003年8月至今年4月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一次扩大再贷款浮息范围。

      国土资源部等部门联合开展土地市场整顿,按《土地法》要求严格控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过度投资项目的建设用地,收回违规多占或占而未用的土地。

      在注重运用经济办法的同时,对一些不顾政令,违反国家有关法规对盲目投资行为推波助澜的个别地方领导,中央则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分别进行了严肃处理。

      “信贷、土地和产业政策的密切配合,使钢铁、房地产等过热行业的减速、刹车自然而然,结果是水到渠成。即使在采取的法律和行政手段上,也充分体现了依法行政,没有越位。”专家说。

      总揽全局,在宏观调控中谋划长远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决策层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处处体现出总揽全局的能力和谋划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深远用意。

      “这次调控更多的是一次结构性调控,不是简单的总量性调控,是从总量入手,着力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说。

      中央清晰地认识到,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结构问题、体制问题和增长方式问题。必须在坚持搞好总量调控的同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发展;既要从宏观上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一度受到“冷落”的领域在此次“治热”行动中受到空前关注。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支出比去年增加了300亿元。全国有29个省份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补贴资金总额已达116亿元,有6亿农民受益;已有8个省份免征或基本免征农业税,其他省份的农业税税率也有所降低。

      煤电油运、科教、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得到有力支持。

      即使在宏观调控取得公认的明显成效时,中央仍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在投资增幅、煤电油运等方面仍然存在的严峻问题。在最近召开的有关会议上,中央再次明确:宏观调控仍处在关键时刻,加强宏观调控的决心不能动摇,力度不能减弱,工作不能松懈。

      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中国政府彰显了适应新形势的执政能力。

      
      
    编辑:周姗仪  来源:新华网  作者:黄全权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36,213,130, 栏目计数: 5,216,876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