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中国证券报:资本市场一定会最早迎来春天气息 第2页:上海证券报:冀望2009 第3页:证券时报:建设一个强大的A股主场
中国证券报:资本市场一定会最早迎来春天气息
中国证券报编辑部
以自然界的冰雪灾害开始,以经济领域的严冬结束。2008年,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经受了历史罕见的双重挑战。
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大地,我们憧憬着春天的明媚,随风追寻春的气息。我们期盼着,前方不远处的春光,可以消融经济的寒冰,照亮股民朋友心中的希望。如歌岁月,我们一起走过。美好前程,你我同行。
2008,是大悲的一年,又是大喜的一年。
从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到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自然界的变幻莫测、喜怒无常,再次磨砺着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迅速发展蔓延,从金融市场扩散到实体经济,给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带来较大冲击。
但“大写的中国人”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展现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智慧、自信和尊严。不仅成功化解了自然灾害,举办了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更在浩瀚的太空首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身姿。
经济领域的成绩更是可圈可点。当西方经济体满目疮痍时,中国捧出这样的答卷:前三季度GDP保持9.9%的增速,依然高于改革开放30年的平均水平。成绩来之不易,得益于审时度势、果断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得益于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形成的体制环境。
中国,平稳度过了2008。已经到来的2009年,我们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
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全球经济下滑刚刚开始;扩大内需一系列措施需要逐一落实,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有待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亟需推进,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对于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对于前景,我们不必过分悲观。
我们的信心来自: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扩大内需潜力巨大,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有较大余地。
我们的信心来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增长”是迫切需求,“扩内需”是有效手段,“调结构”是长远之策。三者有力结合,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我们的信心来自:30年的改革开放,让每一个中国人拥有了共同的信念——愈是困难愈向前。下一个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必将再次让世人震撼。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资本市场改革发展重任在肩。支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深化市场改革创新,更加突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更加突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加突出完善市场结构,更加突出加强市场改革,更加突出维护市场“三公原则”。
我们坚信,作为国民经济主战场之一的资本市场,一定会最早迎来春天的气息,广大投资者也必将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中收获美好的未来。(来源:中国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冀望2009
⊙上海编辑部
如果说2008年是一道坎,那么经历了挫折和考验,2009年我们有理由多一份从容。
也许挑战依然不小,也许困难还要巨大,但在危机面前,分歧小了,决心大了。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让我们在困境中更加沉着。只要我们有坚持,不折腾。
尤其重要的是,新中国60年来发生的历史巨变让我们确信,我们正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进在通往伟大富强的道路上——中国成为伟大富强的国家,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也无法预知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但这些已经不能改变我们的方向,阻止我们的步伐。
城镇化、工业化尚未完成,这将成为中国前进的两个轮子;人口红利还将发挥作用,未来我们将更多受益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制度变革释放活力和动力的空间同样巨大,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也将带给我们更高质量的增长。更何况,我们还有广阔的农村有待开发,巨大的内需可以挖掘。元旦期间,北京、上海等地消费市场的空前活跃让我们在危机中感受到了暖意。
2009年,我们需要多一份从容,多一份自信。
经历了2008年我们才知道,21世纪什么最贵——信心!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这对于金融市场而言,更是如此。
信心的实质是信任,危机动摇了我们彼此之间的信任,从而打击了我们的信心。我们需要重树对资本市场的信任,重树对上市公司的信任,重树对中介机构的信任,甚至重树对我们自己的信任。
我们看到了监管机构为创造公开、公正、公平市场作出的努力,我们看到了上市公司为投资者创造更好回报作出的努力。当然,我们在呼唤企业家精神的同时,还需要投资家精神,需要用更理性、更长远、更睿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在中国走向伟大富强进程中肩负重任的资本市场。
尽管前路依然坎坷,但我们已经置身于伟大的征程,每一个人都是见证与创造伟大的一份子。我们应该保有这份骄傲,也许很多年以后我们会说:我之所以成功,因为我生活在中国。
2009年,我们掸落身上的尘土,继续前行。(来源:上海证券报)
证券时报:建设一个强大的A股主场
一 找准坐标
岁月流转。挥别了中国证券市场18岁的成年礼,挥别了中国改革开放而立之年,挥别了风云激荡、大喜大悲的2008,转眼间,我们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年。
新的一年里,青春十八的中国证券市场如何克服当前的内忧外患,走出低谷,更好地服务中国的经济增长,为社会创造合理的财富?
我们认为,中国证券市场有条件、也有能力为中国经济保持高增长、增益居民财产性收入贡献更大的力量。中国证券市场应该继续上下求索,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找准自身的坐标。而发端美国、去年9月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好给中国提供了一本鲜活的教材。
二 走自己的路
翻开这本最新教材,华尔街精英的“欲火焚身”、监管机构的纵虎成患、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自酿苦果,一览无遗。美国这位全球市场经济的导师,一向以出口金融危机解决方案为己任,这次居然自身不保,深陷危机。对于许多向往美式资本市场发展道路的新兴市场来说,这不啻一帖清醒剂。
无需讳言,中国证券市场成长至今,的确从西方成熟市场的发展历程中汲取了宝贵的养料。即便是美国捅出了全球金融危机这样的惊天大案,也不应妨碍我们继续学习其长处。但是,如果无视现实,盲目迷恋华尔街模式,抱着自由放任的洋教条不放,则不仅迂腐,而且有害。像过去那样寄望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中国上市公司,以为如此就可以防止做假账;或者鼓吹高管天价薪酬,大派股权激励红包,以为非如此不足以提高公司经营绩效;或者抱定市场原教旨主义立场,一听到“救市”的呼声,就条件反射式地断言股市“不应救、不可救、救不起”,凡此种种,或多或少都是中了华尔街的流毒。
华尔街栽了跟头,中国证券市场更要坚定走自己的路。股权分置长期不合理,我们发明了股改;券商挪用客户保证金屡禁不止,我们发明了客户保证金第三方存管;市场低迷,我们发动舆论吹暖风,对机构投资者进行“窗口指导”:这些都是有中国特色的做法,虽然不一定符合国际惯例,但能解决实际问题。全程无纸化交易、超强撮合能力、高效清算托管、靠技术创新弥补制度缺陷:这些都是中国的后发优势。因此,中国证券市场没有理由不自信。唯自信者方能自强。
自信自强的中国证券市场,应该鼓起勇气,打破假国际惯例之名、忽悠国内投资者的种种清规戒律。为什么A股的定价非得朝H股看齐了,才算合理?为什么中国证券市场市盈率非得跟成熟市场接轨了,才算健康?为什么手握数万亿重金的本土机构投资者,话语权有时还敌不过区区上千亿的QFII?为什么海外投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跌得鼻青脸肿,却依然能够在中国跑马圈地?类似这样的论调或现象,值得所有中国证券市场的参与者深思。
深圳证券信息公司去年1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A股估值水平已全面低于美国股市。按照可比方法计算,代表中国蓝筹股的巨潮100指数市盈率仅13.3倍,已低于道琼斯指数的可比市盈率15.8倍;代表中国成长股的中小板指数市盈率15.7倍,大幅低于纳斯达克指数市盈率28.3倍。一个是高速增长30年的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债台高筑的全球最大发达国家,中国优秀上市公司的估值比美国成熟上市公司的估值还要便宜,居然还有很多人对此不以为非。这难道不值得所有中国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三思吗?
三 正视差距
金融危机吹落了华尔街头上的光环。虎落平原之后,朝华尔街大佬身上吐口水,痛揭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制度的伤疤,开几帖自以为疗效神奇的方子,并非难事。但是,如果以为华尔街不过这两把刷子,可以趁虚而入,取而代之,则未免幼稚。 华尔街是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但过去一年间,其股票市场跌幅不到40%,而远隔重洋的中国跌幅却近70%。美国政府欠债超过9万亿美元,可仍然有办法让中国、海湾石油国家等外汇储备大国掏出大把银子购买它的国债。美国30年期长期国债利率多年来在4%左右徘徊,全世界没有哪个债主能像美国这样,以如此低廉的成本潇洒借贷,长借不还,还不用操心债务风险。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元反倒一改疲态,成为强势货币,倒下的却是过去强势的欧元、英镑、澳元、韩元等货币。美国金融霸权的余威依旧咄咄逼人。
法国总统萨科奇宣称,要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改变国际金融游戏规则美国说了算的局面。勇气诚可嘉,改变谈何易!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财政部、美联储、证券交易委员会置自由放任的神圣原则于不顾,频频打破常规,直奔零利率,银行国有化,投行银行化,“直升机上撒钞票”,一切以稳定市场、稳定经济为己任。美国政府国家利益至上、实用主义至上的精神值得中国学习。
金融危机重创了华尔街,但仍然掩盖不了中国证券市场与华尔街之间的显著差距。中国资本出海,频频损兵折将,鲜有胜绩;而海外资本来华淘金,大多满载而归。中投入股黑石,巨亏;平安投资富通集团,238亿亏得只剩零头;QDII出海,巨亏。相比之下,海外投资者参股中资银行股改,大赚;参股成立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股权增值;QFII投资A股,名利双收。个中原因,说到底,还是客场作战水土不服,主场作战技不如人。
四 做大做强A股主场
缩短与华尔街的差距,扩大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话语权,更有力地支持中国的经济发展,更有效地维护中国的金融安全,这就是中国证券市场未来努力的方向。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这样的发展战略:A股市场就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主场,要下大力气建设一个强大的A股主场。
确立A股主场发展战略,首先是因为,A股市场扎根中国经济,服务中国经济,连通本土企业和本土投资者,天然就是主场,舍此再无别的主场。A股上市公司的冷暖成败,利害跟本土投资者最息息相关,本土投资者也最能感同身受。A股市场制度建设的兴革废留,主导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因此,我们找不到任何理由不去发挥主场优势,找不到任何理由不去做大做强A股市场。
中国经济持续繁荣需要一个强大的A股主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行销天下;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市场”,“中国需求”攸关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落;中国下一步还可能成为“世界银行”,以其雄厚的外汇储备和国民储蓄周济天下。随着中国社会财富和剩余资本的持续积累,中国凭制造业打天下的格局将逐步转向凭金融服务业争夺国际定价权。“中国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之怪现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而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没有一个强大的A股主场作支撑,是很难想象的。
此外,综观全球金融强国演进的历史,我们发现,但凡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有较强话语权的国家,无一不拥有强大的国际化的本土市场。本土市场伴随本国综合实力的崛起而崛起,进而成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这是英、美、日、德、法等老牌帝国夺取国际金融话语权的基本路径。我们认为,中国角逐国际金融话语权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的前提下,做大做强A股市场和人民币债券市场,然后通过扩大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和人民币的国际化,使中国资本市场逐渐融合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下大力气发展本土资本市场,不下大力气推进本土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扩大中国国际金融话语权必将流于空谈。
惨痛的教训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短期内仍不具备挑战美元霸权的实力,也无力改变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国一股独大的局面。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企业、中国资本出海,仍将面临客场作战、在别人的地盘上刀口舔血的种种不利因素。对此,我们既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也要增强建设A股主场的紧迫感。
基于A股主场发展战略,我们认为,应该只争朝夕,加快优势资源向A股市场集中的进程:优秀的本土公司,优先在A股市场上市;优秀的红筹公司,抓紧时机回归A股市场;大股东优质的资产,抓紧时机注入A股上市公司。应该只争朝夕,拓宽A股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推出创业板,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丰富A股市场产品线。应该只争朝夕,疏通社会资金进入A股市场的渠道,创新外汇储备用途,使之能为建设A股市场所用。应该只争朝夕,缓解当前困扰A股市场的大小非解禁股减持压力,帮助市场走出低谷,走向复苏。
基于A股主场发展战略,我们认为,应该正确处理好A股市场、香港市场以及其他海外市场的关系。A股市场是主场,应该集中优势资源,优先发展,适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最终目标是成为国际化大市场。香港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中国争夺国际金融话语权的重要舞台,应该继续大力支持,同时要谋求改变中资机构在香港市场话语权旁落的局面。其他海外市场,哪怕繁花照眼,对中国企业、中国资本来说,也始终不改其客场本质,我们可以大胆利用,但一定要提防其中的风险和陷阱。
我们相信,新的一年里,任凭国际金融危机惊涛拍岸,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重重,只要我们站在建设A股主场的战略高度,就一定能找到办法,帮助证券市场走出低迷,实现稳定健康发展。而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A股市场,本身就是对中国经济、和谐社会和全球金融市场最大的贡献。(来源:证券时报)
【来源:和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