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多部委密集发声 2024年稳增长思路明晰 (2024-01-11)
  • 上海发布促进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32条” 大力推动S基金发展 (2024-01-11)
  • 证监会研究明确外资适用特定短线交易制度 便利外资投资A股市场 (2022-10-16)
  • 信息量很大!商务部回应美方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外国投资者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2022-09-23)
  • 再提经济大省挑大梁!国常会明确: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季度货车过路费减免10% (2022-09-23)
  • 国务院常务会议最新部署!五大措施促就业创业 促消费有新举措 (2022-09-09)
  • 国务院减税支持创新: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提至100% 企业购置设备可加倍计扣 (2022-09-09)
  • 深改委会议要求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2022-09-07)
  • 5家中国企业启动自美退市 证监会:上市退市属资本市场常态 不影响继续融资发展 (2022-08-14)
  • 个人首套房商贷利率下限调整 (2022-05-16)
  • 中财办、发改委、央行、商务部齐发声!力争上半年落地已确定政策 全面加强基建! (2022-05-13)
  • 国务院最新部署 再向中央发电企业拨付500亿元可再生能源补贴 (2022-05-12)
  • 重磅!一行两会同日发声 涉及货币政策、房地产、平台经济等 (2022-05-05)
  • 《关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 (2022-05-01)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经济动态 >> 行业及区域经济动态

    力挺绿色金融 央行提“以碳换贷”
    四大行绿色信贷余额已超万亿
    2010-09-04 10:18



    作者李丹丹
    时间2010-09-03 09:21来源上海证券报



        截至目前,四大行向绿色产业所投放的信贷余额至少已达10970亿元

      以碳排放的减排额作为抵押物进行环保产业融资——央行副行长马德伦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一条可行之道。截至目前,四大行向绿色产业所投放的信贷余额已至少达到10970亿元。

      9月2日,第六届东北亚博览会国际金融高级别会议在长春举行,金融界高层齐吁绿色金融。马德伦在会议期间表示,要加快碳金融和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使更多的资金流入与绿色经济相关的各个行业,在信贷方面,可以尝试以碳排放的减排额作为抵押物,为环保产业做融资。

      绿色金融助推低碳经济

      马德伦指出,金融机构要加大资金投入,打造绿色产业基地,积极推动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同时支持产业结构优化,改造提升传统的产业。

      而在东北地区,马德伦特别提出,要积极构建东北亚地区碳交易平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他指出,东北亚地区经济体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要积极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价的规律,借助长吉图经济发展圈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10970亿 绿色信贷急增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表示,目前在工行全部客户和贷款中,环保合格的产品均超过99.9%,其余的不到0.1%的客户和贷款也正在环保达标评审的过程中。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支持的节能减排绿色信贷项目已近2200个,贷款余额达4200多亿元。

      另据中行行长李礼辉介绍,截至今年6月末,中行投向绿色产业的贷款余额超过2500亿元,比2008年年底增长了90%,在公司贷款中的比重由6.9%提高到7.3%。农行行长张云表示,2009年,农行的新能源、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信贷贷款余额超过了2000亿元,增速高出全行法人贷款8个百分点。建行监事长谢渡扬也介绍,截至2009年年末,建行绿色信贷的贷款余额2270亿元,比年初新增360亿元。

      如此算来,截至目前,四大行向绿色产业所投放的信贷余额至少已达10970亿元。

      在“开源”绿色信贷的同时,各家银行也在“截流”落后产能信贷方面做了努力。记者从工行了解到,上半年仅该行总行层面就审查否决了金额共计115.5亿元的高耗能、高污染和环保不达标项目融资申请。目前,几大行对申请贷款的企业放贷时都要考虑环保因素,只要不达标,都坚决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36,068,332, 栏目计数: 5,185,778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