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
相关文章
  • 多部委密集发声 2024年稳增长思路明晰 (2024-01-11)
  • 上海发布促进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32条” 大力推动S基金发展 (2024-01-11)
  • 证监会研究明确外资适用特定短线交易制度 便利外资投资A股市场 (2022-10-16)
  • 信息量很大!商务部回应美方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外国投资者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2022-09-23)
  • 再提经济大省挑大梁!国常会明确: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季度货车过路费减免10% (2022-09-23)
  • 国务院常务会议最新部署!五大措施促就业创业 促消费有新举措 (2022-09-09)
  • 国务院减税支持创新: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提至100% 企业购置设备可加倍计扣 (2022-09-09)
  • 深改委会议要求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2022-09-07)
  • 5家中国企业启动自美退市 证监会:上市退市属资本市场常态 不影响继续融资发展 (2022-08-14)
  • 个人首套房商贷利率下限调整 (2022-05-16)
  • 中财办、发改委、央行、商务部齐发声!力争上半年落地已确定政策 全面加强基建! (2022-05-13)
  • 国务院最新部署 再向中央发电企业拨付500亿元可再生能源补贴 (2022-05-12)
  • 重磅!一行两会同日发声 涉及货币政策、房地产、平台经济等 (2022-05-05)
  • 《关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 (2022-05-01)
  •  


    当前位置:晓云财经 >> 经济动态 >> 行业及区域经济动态

    央行报告提出,下一阶段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是适度从紧

    2004-05-12 08:17



        


        中证网讯 中国人民银行今日发表《二○○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预计,2004年我国宏观调控预期目标为经济增长率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左右。报告提出,下一阶段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是适度从紧,但要防止急刹车,避免大起大落,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报告摘要如下:

        从消费需求看,随着中央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在2004年可望稳步提高,这将有助于增加消费需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一季度储蓄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比上年同期提高0.2,未来收入信心指数比上年同期提高2.1。从投资需求看,目前新的投资规模依然居高不下,而投资项目一旦开工,必须完工后才能发挥全部经济效益,未完成的投资项目一般具有不可压缩的刚性,因此预计下一阶段固定资产投资仍可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从净出口需求看,由于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原材料及能源紧缺问题突出,对国际商品尤其是初级产品的需求巨大,再加上进口关税降低和非关税措施的进一步取消,这些都会导致进口大增;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将影响我国的出口;2004年我国净出口需求有可能进一步减弱。

    通货膨胀形势依旧不容乐观。由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粮食价格预计还会进一步上升。扣除食品以外的核心CPI,上行压力主要来自居住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行压力主要来自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以及交通和通讯。目前,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比较稳定。据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31.4%的储户认为下季物价上涨将上升,60.3%的储户认为下季物价基本不变,8.3%的储户认为下季物价将下降。

    分阶段看,GDP增长和CPI涨幅在二季度会保持比较高的水平,下半年将有所回落。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受基期因素的影响,由于2003年二季度受“非典”影响GDP增长仅6.7%,2004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会比较高。考虑翘尾因素、季节因素,预计同比CPI在4月以后会有所爬升,第三季度开始回落。二是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作用有一个传导过程,2003年以来采取的政策措施,其效应会在2004年下半年更明显地显现出来。

    专栏 7: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投资过热常常伴随着信贷过热,过热之后往往是大量不良资产形成和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投资和信贷过热不一定通过CPI表现出来,如80年代的日本。过热行业受巨大需求的拉动,其产品生产价格猛涨、企业利润大增,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各项财务指标好转,企业的借款能力随之增强,银行也据此大量发放贷款。然而一旦某个链条断裂或经济进入调整阶段,上述机制反向作用,企业资产负债表状况恶化,借款能力降低,银行收紧信贷,企业状况进一步恶化,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贷款。

    目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出现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过热、煤电油运供求全面紧张的状况。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的快速扩张,表面上看是结构性问题,实际上是投资的总体过热。任何总体的过热,都不是所有行业和地区都过热,总是要从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率先表现出来。1992-1993年的过热主要表现在房地产和部分地区,这次过热主要表现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根据经济学中的“木桶定律”,木桶的实际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条板,那些高出最短木条的部分是无效部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所以高消耗行业的迅速扩张必然导致重要原材料供求紧张,导致经济在不协调的状态下增长,制约总体效益的提高。

    对投资过热的治理必须采取总量政策,同时注意调控方式。改革开放至今已经20多个年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企业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宏观调控方式也已逐步从直接调控走向间接调控,经济杠杆调节的作用越来越强。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调要“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因此,对我国当前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是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解决。

    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起,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预调”和“微调”,及时采取了必要的调控措施:如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公开市场“对冲”力度;及时对房地产信贷进行风险提示,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6%上调为7%,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2003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8万亿元,下半年减少到不到1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77万亿元,货币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受惯性和基数的影响,2004年一季度,货币信贷继续高位运行,人民银行继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预计到2004年3季度,这些以间接调控为主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效果会初步显现。值得注意的是在惯性和基数的影响下,2004年第二季度GDP、CPI和货币信贷都将会有较高增长,这是在预料之中的,并不能证明货币政策无效。初步预计,上述指标在三季度以后会有所回落,年初确定的货币信贷调控目标基本上可以实现,即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增长17%左右,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在2.6万亿元左右。2004年2.6万亿的新增贷款水平虽然低于2003年,但也是历史第二高,比第三高年份高出7500亿元,不会造成硬着陆。

            稳健货币政策的近期取向:适度从紧
    当前国民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突出矛盾进一步显现,有些问题还在发展。集中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和地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没有得到有效遏止,资源的瓶颈约束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反映在货币信贷上,是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实际增加贷款8351亿元,已占全年预期目标2.6万亿的32%,同比多增247亿元。

    人民银行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牢固树立并坚决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把中央各项部署落到实处。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预计年初确定的货币信贷调控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即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增长17%左右,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在2.6万亿元左右。下一阶段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是适度从紧,但要防止急刹车,避免大起大落,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一)适当收紧金融体系流动性,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预调和微调,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根据外汇占款等流动性增长趋势,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继续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加强再贷款、再贴现管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协调配合作用,将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控制在一定水平,适当控制货币信贷增长。

    (二)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变化,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密切观察二季度物价形势变动情况,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研究运用价格杠杆等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行预调和微调的最优策略。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赋予金融机构更大的贷款利率定价自主权,引导金融机构能够根据货币政策导向和贷款风险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三)加强结构调整,防止“一刀切”
    指导、督促金融机构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优化信贷投向。加大窗口指导力度,要求金融机构严格控制对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高度重视宏观部门的行业风险提示,严格控制对国家限制行业的授信;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一律不予贷款;用好用活贷款利率上浮政策,加大对国家限制行业中技术和环保标准不高的企业的风险溢价。督促金融机构通过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合理控制资产规模扩张的速度,保持适当的流动性水平。继续加大对农业、扩大消费、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和助学等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贷款支持。

    (四)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扩大直接融资
    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积极推动并加快研究通过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扩大直接融资渠道的措施。通过推动住房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增加债券市场交易品种,进一步推动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积极培育合格的机构投资人,发展、完善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完善债券托管和结算体系。研究引导合规资金进入股市的具体办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金融市场平稳协调发展。

    (五)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密切观察、分析国际收支和金融市场变化的新形势,协调本外币政策,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逐步放松外汇管制,改进现行结售汇制度,积极培育外汇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六)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工作,推动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
    进一步做好专项票据的发行和兑付、专项借款发放的考核工作,对达到条件的农村信用社,确保资金支持及时到位。采取有效措施,在帮助农村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的同时,推动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促进农村信用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提高支持“三农”的金融服务水平。

    一季度金融形势

            报告说,今年一季度中国货币供应量仍在高位运行,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同比出现多增。

        3月末,广义货币余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9.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6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余额8.6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余额1.9万亿元,同比增长12.8%。一季度累计回笼现金449亿元,同比多回笼277亿元。

        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同比多增。一季度,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增加9131亿元,同比多增596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8351亿元,同比多增247亿元;外汇贷款增加94亿美元,同比多增42亿美元。

        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0.7%,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7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6.7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个百分点;外汇贷款余额1402亿美元,同比增长29.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7.3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3.2个百分点。

        报告说,从贷款投向看,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的主要有短期贷款中的农业贷款以及基建等中长期贷款,同比减少的主要是票据贴现贷款。分机构看,人民币新增贷款同比减少的主要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它各类金融机构贷款普遍多增。分地区看,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额前五位的省市分别是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山东,共新增贷款约4000亿元,占全部人民币新增贷款的47%;贷款增长速度位于前五位的分别是天津、浙江、江苏、宁夏和贵州。

        一季度,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增加1.23万亿元,同比多增1087亿元。  


       

    首页|实战基金|科学测市|公司评估|特别视点|西点股校|八面来风|周边市场|经济动态|商品及期货|本站声明
    相关链接: 和讯个人门户|搜狐博客|中金博客|博客之星


    点击验照

    全站计数: 36,152,235, 栏目计数: 5,206,305
    ©2001-2024,沪ICP备05009247号-1, 沪ICP备05009247号